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樂透
平凡的愛倫老婆婆,
突然間成為家喻戶曉的非常人物,
究竟她有什麼異於尋常的行為?
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都有發行「樂透彩券」,俗稱「樂透」。由於一張只要一元美金,金額小、人人買得起;既可幫助州政府擴充財源以增加教育基金,又有致富的機會,何樂不為?
以往,耳聞不少原本沈浸在中獎歡樂氣氛的幸運人兒,最後卻以是非不斷、親友仳離的悲劇收場。例如母子因中獎而失和、得獎人揮霍無度,不但將獎金盡數花完,連本來的財產也守不住,不久便宣告破產……
在新澤西州離紐約五十哩的地方,有一位七十三歲獨居的老婆婆愛倫,當她中了樂透獎後,拒絕各方記者的採訪,因此並無太多人知曉;但由於她異於尋常的行為,卻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非常人物。
當愛倫老婆婆獲悉中了頭獎,可獲得兩千兩百多萬美元獎金時,她要求一次全領。按照樂透獎的規定,領獎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分成二十年、每年領取,另一種是獎金折半並扣除稅款後,一次領取。愛倫老婆婆要求後者,所以,她實際領到的獎金是八百五十多萬美元。
愛倫將五百九十萬美元捐給了她的教會,因為她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生獨居未婚、沒有子嗣的她,還捐了一些錢給她的近親和教會的同修,以及其他需要經濟援助的慈善機構。同時,來自全國各地寫信向她求助的人,她多多少少都有給予資助。
三個星期之內,八百五十多萬美元的樂透獎金全數捐贈出去了,而她自己卻分文未取,這個舉動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好奇的記者們紛紛前來想一探究竟,電視台也希望製作人物專訪,連教會的主事也在電視台的壓力下,打電話邀請她,外界的需求讓愛倫好一段時日不得安寧。
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做這種事?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
愛倫年輕時在一家藥廠擔任採購一職,平日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未婚的她奉養生病的母親直至其往生後開始獨居,靠社會福利生活,並在教會當義工。她日子過得非常簡單,只有幾件換洗的衣裳及一雙鞋子、一輛一九六九年份的老爺車,車子的油漆都已斑駁脫落,經常拋錨;如果在半路拋錨,她就得徒步到教會。
她買樂透彩券的理由很簡單:中了,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中,也為州政府的教育基金盡了一分力,就這麼簡單。她認為她有社會福利已經足夠平日的生活了,而意外獲得的獎金放在銀行是多餘的,不如將之捐獻給需要的人。
在愛倫的生活當中,中獎前與中獎後,似乎沒有任何的變化;唯一的改變是她不再買樂透彩券了,因為她說:「中一次夠了!」不過,那部老爺車仍然不斷地拋錨,她也仍然要半路下車走路到教會,但在她心中卻沒有一絲的後悔。
這個心境讓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其中幾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是不是很瀟灑呢?
突然間成為家喻戶曉的非常人物,
究竟她有什麼異於尋常的行為?
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都有發行「樂透彩券」,俗稱「樂透」。由於一張只要一元美金,金額小、人人買得起;既可幫助州政府擴充財源以增加教育基金,又有致富的機會,何樂不為?
以往,耳聞不少原本沈浸在中獎歡樂氣氛的幸運人兒,最後卻以是非不斷、親友仳離的悲劇收場。例如母子因中獎而失和、得獎人揮霍無度,不但將獎金盡數花完,連本來的財產也守不住,不久便宣告破產……
在新澤西州離紐約五十哩的地方,有一位七十三歲獨居的老婆婆愛倫,當她中了樂透獎後,拒絕各方記者的採訪,因此並無太多人知曉;但由於她異於尋常的行為,卻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非常人物。
當愛倫老婆婆獲悉中了頭獎,可獲得兩千兩百多萬美元獎金時,她要求一次全領。按照樂透獎的規定,領獎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分成二十年、每年領取,另一種是獎金折半並扣除稅款後,一次領取。愛倫老婆婆要求後者,所以,她實際領到的獎金是八百五十多萬美元。
愛倫將五百九十萬美元捐給了她的教會,因為她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生獨居未婚、沒有子嗣的她,還捐了一些錢給她的近親和教會的同修,以及其他需要經濟援助的慈善機構。同時,來自全國各地寫信向她求助的人,她多多少少都有給予資助。
三個星期之內,八百五十多萬美元的樂透獎金全數捐贈出去了,而她自己卻分文未取,這個舉動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好奇的記者們紛紛前來想一探究竟,電視台也希望製作人物專訪,連教會的主事也在電視台的壓力下,打電話邀請她,外界的需求讓愛倫好一段時日不得安寧。
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做這種事?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
愛倫年輕時在一家藥廠擔任採購一職,平日樂善好施,喜歡幫助別人。未婚的她奉養生病的母親直至其往生後開始獨居,靠社會福利生活,並在教會當義工。她日子過得非常簡單,只有幾件換洗的衣裳及一雙鞋子、一輛一九六九年份的老爺車,車子的油漆都已斑駁脫落,經常拋錨;如果在半路拋錨,她就得徒步到教會。
她買樂透彩券的理由很簡單:中了,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中,也為州政府的教育基金盡了一分力,就這麼簡單。她認為她有社會福利已經足夠平日的生活了,而意外獲得的獎金放在銀行是多餘的,不如將之捐獻給需要的人。
在愛倫的生活當中,中獎前與中獎後,似乎沒有任何的變化;唯一的改變是她不再買樂透彩券了,因為她說:「中一次夠了!」不過,那部老爺車仍然不斷地拋錨,她也仍然要半路下車走路到教會,但在她心中卻沒有一絲的後悔。
這個心境讓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偶然」其中幾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是不是很瀟灑呢?
漫談慈濟二三事
當哪裏發生災難時,
只要聽說有慈濟人,
就會覺得「那就沒問題了﹗」
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想每個人都不會忘記他的童年,因為「童年」是多姿多采的,尤其是在鄉下長大的孩子。但是在城市文明的社會裏,能給孩子童年的記憶實在是太少了。
我記得當我小的時候,只有電視卡通是每個小孩子的最愛,我相信現在依然如此;而電視卡通對小孩子影響也最大。我仍記得我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卡通,片名好像叫做「世界救難隊」;內容是描述,不論世界上那個角落發生災難,當訊息傳達到這個救難隊時,救難隊的大隊長馬上下達命令,立刻採取行動,就像消防隊那麼迅速。每次只要這個救難隊出動,人們的心便安定下來,因為他們給人一種非常強大的安定力量,只覺得「沒問題了﹗」
現在「慈濟」也給人同樣的感覺。當有人聽說哪裏發生什麼事,空難、大車禍、甚至山崩、地震、風災、水災,只要問:「有沒有慈濟人去﹖」有,就覺得「那就沒問題了﹗」現在,慈濟人遍布於世界各地,每當台灣同胞出外旅行,不論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他們都會記得就地打電話給當地的慈濟機構;甚至國外的僑胞,當他們發生變故時,總會想起慈濟;慈濟好像成了卡通裏的「世界救難隊」一般。
伸出那雙溫暖的手
一棟破爛的舊屋,住著一位臉上布滿了歲月刻畫的痕跡,手腳長滿厚繭,九十出頭的老婆婆,她除了有一位四十幾歲、全身癱瘓在床的孫女之外,就再也沒有親人了。房子裏零亂不堪,氣味難聞;這樣的一幅畫面,不用細說,就知道其中的辛酸。
老婆婆說,她與孫女數十年相依為命,要不是為了這個孫女沒人照顧,她早就不願獨自偷生於人世;如果把孫女送出去,她又放心不下,就這樣蹉跎歲月於山中。以前年輕還能照料自如,現在年事漸高,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恐怕再也無法照顧孫女了。她說時聲淚俱下,連天氣似也跟著變得淒苦,那種對人生的失望,又是落寞、又是哀傷的情景,連太陽也躲到雲裏去了。
幾位慈濟人接到訊息,好不容易在山中找到了這對祖孫。由於定期造訪,孫女的身軀及床鋪乾淨多了,房子裏裏外外也變得清爽,老婆婆的臉有了笑容,聲音也爽朗多了。婆婆說:「我這幾天腰痠背痛﹗」便有師姊忙著拿「撒隆巴斯」幫婆婆貼在腰上,一位師姊忙著搥背,另幾位師姊幫婆婆剪指甲的剪指甲,洗腳的洗腳,有時還幫婆婆理髮、梳髮,唱歌、說故事,並專心地聽老婆婆述說她的往事。
老婆婆真的不知,人生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更不敢相信也不懂,這幾位孫兒是從哪塊石頭縫蹦出來的﹖雖然「慈濟」這個名詞對她來說是陌生的,但她深切感受到「慈濟」的愛,就像大地母親一樣,決不會因孩子的增多而減少。這幾位孫兒雖然姓氏不同,但早已成為她家的一份子,是不容置疑的。每當慈濟人要來的那一天,門一打開,太陽總是先照進來了﹗
小男孩的最後微笑
「一個十六歲的男孩,他為什麼要服毒自殺呢?」慈院加護病房,來了一位服毒自殺的小男孩。當志工師姊不忍心地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我活得好孤獨、好痛苦,我覺得我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男孩難過地表示。
這個男孩從小就生長在不正常的家庭中,父親坐監服刑,母親因屢受父親暴力折磨,在孩子出生不久就離婚改嫁。男孩無人照顧,在外婆及奶奶家之間,十幾年來兩地來回,居無定所。由於缺乏家庭溫暖、正常管教,加上親戚朋友漠不關心,心中便非常怨恨父母;又想到很愛他的小阿姨,幾年前因車禍過世,他越想越難過,一時想不開,遂喝下劇毒。
住院期間,外婆、奶奶和親戚們紛紛趕來看他;在志工聯絡下,媽媽也來關心他,但父親卻顯得冷漠。志工們也不斷地關懷及輔導他,並化解他對父母的怨恨,要他用另一個角度去想:爸媽沒有好好照顧家庭,是因為爸爸的無知,媽媽的無奈,所以應該原諒他們。
由於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愛,男孩心中有些後悔,後來終於說﹕「我知道了,我會原諒爸爸,也會原諒媽媽。」志工問他,現在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說﹕「我最希望的是能看到師公,師公能不能來看我﹖」
那天志工早會,上人聽到志工報告這男孩的境遇及期望,早會結束後便立即到加護病房探望他。他一見到上人,馬上把手伸出來,牽著上人的手說:「師公,救救我﹗我想要好起來,以後我要當小菩薩,要當慈濟的小志工,我要做一個慈濟人。」上人勉勵他:「會的,將來你不只是小菩薩,還會當大菩薩,你要對自己有信心﹗」上人一再鼓勵他,要勇敢去面對,從現在開始,把心中的埋怨與憤怒,全都放下,要趕快發好願﹗他說﹕「會的,我會聽話,我一定會聽話﹗」
當天,男孩還是因毒重不治而往生。男孩走時告訴師姊,他今生最快樂的事,就是「我終於知道有很多人愛我﹗」帶著微笑,男孩走完他的人生歲月。
這個小男孩的一生,短暫而坎坷,他沒有快樂的時光,心中只有恨而沒有愛。但在他生命的最後,與慈濟結下了緣,終於懂得:真正的「愛」是給予而非占有,真正的「快樂」是原諒而非仇恨。這個小男孩有了正確的目標,心中有了愛,將來他一定是位大菩薩,我們有信心。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都有無可限制的力量,所以不要輕視自己,只要有心,沒有辦不到的事。
只要聽說有慈濟人,
就會覺得「那就沒問題了﹗」
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想每個人都不會忘記他的童年,因為「童年」是多姿多采的,尤其是在鄉下長大的孩子。但是在城市文明的社會裏,能給孩子童年的記憶實在是太少了。
我記得當我小的時候,只有電視卡通是每個小孩子的最愛,我相信現在依然如此;而電視卡通對小孩子影響也最大。我仍記得我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卡通,片名好像叫做「世界救難隊」;內容是描述,不論世界上那個角落發生災難,當訊息傳達到這個救難隊時,救難隊的大隊長馬上下達命令,立刻採取行動,就像消防隊那麼迅速。每次只要這個救難隊出動,人們的心便安定下來,因為他們給人一種非常強大的安定力量,只覺得「沒問題了﹗」
現在「慈濟」也給人同樣的感覺。當有人聽說哪裏發生什麼事,空難、大車禍、甚至山崩、地震、風災、水災,只要問:「有沒有慈濟人去﹖」有,就覺得「那就沒問題了﹗」現在,慈濟人遍布於世界各地,每當台灣同胞出外旅行,不論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他們都會記得就地打電話給當地的慈濟機構;甚至國外的僑胞,當他們發生變故時,總會想起慈濟;慈濟好像成了卡通裏的「世界救難隊」一般。
伸出那雙溫暖的手
一棟破爛的舊屋,住著一位臉上布滿了歲月刻畫的痕跡,手腳長滿厚繭,九十出頭的老婆婆,她除了有一位四十幾歲、全身癱瘓在床的孫女之外,就再也沒有親人了。房子裏零亂不堪,氣味難聞;這樣的一幅畫面,不用細說,就知道其中的辛酸。
老婆婆說,她與孫女數十年相依為命,要不是為了這個孫女沒人照顧,她早就不願獨自偷生於人世;如果把孫女送出去,她又放心不下,就這樣蹉跎歲月於山中。以前年輕還能照料自如,現在年事漸高,身體狀況一年不如一年,恐怕再也無法照顧孫女了。她說時聲淚俱下,連天氣似也跟著變得淒苦,那種對人生的失望,又是落寞、又是哀傷的情景,連太陽也躲到雲裏去了。
幾位慈濟人接到訊息,好不容易在山中找到了這對祖孫。由於定期造訪,孫女的身軀及床鋪乾淨多了,房子裏裏外外也變得清爽,老婆婆的臉有了笑容,聲音也爽朗多了。婆婆說:「我這幾天腰痠背痛﹗」便有師姊忙著拿「撒隆巴斯」幫婆婆貼在腰上,一位師姊忙著搥背,另幾位師姊幫婆婆剪指甲的剪指甲,洗腳的洗腳,有時還幫婆婆理髮、梳髮,唱歌、說故事,並專心地聽老婆婆述說她的往事。
老婆婆真的不知,人生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更不敢相信也不懂,這幾位孫兒是從哪塊石頭縫蹦出來的﹖雖然「慈濟」這個名詞對她來說是陌生的,但她深切感受到「慈濟」的愛,就像大地母親一樣,決不會因孩子的增多而減少。這幾位孫兒雖然姓氏不同,但早已成為她家的一份子,是不容置疑的。每當慈濟人要來的那一天,門一打開,太陽總是先照進來了﹗
小男孩的最後微笑
「一個十六歲的男孩,他為什麼要服毒自殺呢?」慈院加護病房,來了一位服毒自殺的小男孩。當志工師姊不忍心地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我活得好孤獨、好痛苦,我覺得我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男孩難過地表示。
這個男孩從小就生長在不正常的家庭中,父親坐監服刑,母親因屢受父親暴力折磨,在孩子出生不久就離婚改嫁。男孩無人照顧,在外婆及奶奶家之間,十幾年來兩地來回,居無定所。由於缺乏家庭溫暖、正常管教,加上親戚朋友漠不關心,心中便非常怨恨父母;又想到很愛他的小阿姨,幾年前因車禍過世,他越想越難過,一時想不開,遂喝下劇毒。
住院期間,外婆、奶奶和親戚們紛紛趕來看他;在志工聯絡下,媽媽也來關心他,但父親卻顯得冷漠。志工們也不斷地關懷及輔導他,並化解他對父母的怨恨,要他用另一個角度去想:爸媽沒有好好照顧家庭,是因為爸爸的無知,媽媽的無奈,所以應該原諒他們。
由於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愛,男孩心中有些後悔,後來終於說﹕「我知道了,我會原諒爸爸,也會原諒媽媽。」志工問他,現在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說﹕「我最希望的是能看到師公,師公能不能來看我﹖」
那天志工早會,上人聽到志工報告這男孩的境遇及期望,早會結束後便立即到加護病房探望他。他一見到上人,馬上把手伸出來,牽著上人的手說:「師公,救救我﹗我想要好起來,以後我要當小菩薩,要當慈濟的小志工,我要做一個慈濟人。」上人勉勵他:「會的,將來你不只是小菩薩,還會當大菩薩,你要對自己有信心﹗」上人一再鼓勵他,要勇敢去面對,從現在開始,把心中的埋怨與憤怒,全都放下,要趕快發好願﹗他說﹕「會的,我會聽話,我一定會聽話﹗」
當天,男孩還是因毒重不治而往生。男孩走時告訴師姊,他今生最快樂的事,就是「我終於知道有很多人愛我﹗」帶著微笑,男孩走完他的人生歲月。
這個小男孩的一生,短暫而坎坷,他沒有快樂的時光,心中只有恨而沒有愛。但在他生命的最後,與慈濟結下了緣,終於懂得:真正的「愛」是給予而非占有,真正的「快樂」是原諒而非仇恨。這個小男孩有了正確的目標,心中有了愛,將來他一定是位大菩薩,我們有信心。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都有無可限制的力量,所以不要輕視自己,只要有心,沒有辦不到的事。
曾經最愛
心中的東西裝得愈多,罣礙就愈多;
如果要達到愛欲垢盡、輕安自在,
何不現在就看破放下呢?
昨夜一場風雨,今晨起來,前院的桃樹花落滿春泥,地上一片嫣紅,桃子微微地露出小臉來。
此時,雖有風雨,卻是春暖花開時節,柿子樹的綠葉也不知何時爬滿枝頭,宇宙萬物好像剛從冬眠中甦醒過來,一切充滿了生機。可是,我卻因為離情依依而滿懷惆悵,心中的愁緒及失落感怎樣都揮之不去。
回憶當初,房地產經紀人帶我們來看這幢房子的時候,我獨獨看中的就是前院柿子、芭樂樹,後院的李子、葡萄柚、柳丁、二十世紀梨和桃樹……,因此住了進來。
搬進來之後,吃完的白桃、水蜜桃的種子,隨手扔在前院的柿子樹下。有一天,忽然由土裏冒出一棵桃樹的嫩芽,真是高興極了!每天看著它不斷地茁壯,心想該是將它移植到適當位置的時候。正好此時友人送來一株枇杷,便不經意地將它們合種在一處,沒想到當它們長大後,註定了糾纏的結局。如是因,如是果,而此事也被我家師姊調侃了好一陣子;然而,對我來說,更是一分親切的情感。
在這些果樹當中,最惹事端的要算李子樹,因為它太甜,水分又多,每當李子成熟時,香味四溢,群鳥爭食,好不熱鬧。這才想起前屋主特別叮嚀:「當果子成熟時,一定要用網子罩住大樹。」可是我們早就忘了。不過讓鳥兒也能享受,鳥語花香不是人間仙境嗎?
柿子樹也不錯,粒粒果實又圓又大,甜美極了!有一次隨慈濟到墨西哥賑災,我家師姊摘了一些,削了皮切成小塊,冰凍後帶到賑災現場,成了午餐後搶手的水果。親戚不知從何處學來的手藝,摘了我家的柿子,削皮日曬後,放入烤箱烤,成了非常可口的柿餅,比起市場上賣的,更鬆軟、香甜又新鮮。
再講到桃子,那是我的最愛!在它還未熟透之前,摘下來用乾梅子粉和水醃一段時間後也成了美味的水果。記得小時候在台灣,每次路過水果攤時,總不忘買一袋醃桃子。現在在美國買不到,所以拿出來饗客時,倒成了稀有之物。
自從一九九三年遷入這裏,至今已逾六年,如今要搬離此地,多少有點不捨。對於那些果樹,雖沒有細心照顧,但也朝夕相處,說不依戀是假的。有人說:「人回憶日多,就表示老了!」有些陳年往事深藏在內心不易察覺;就像現在一樣,當要搬離這個家時,全湧了出來。
《佛說四十二章經》:「大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愛欲垢盡,道可見矣。」這些回憶、不捨,不正是愛欲?這些離情、愁緒、失落感不正是煩惱嗎?愛欲與煩惱有如孿生,當愛欲湧出時,心中自然生出煩惱來。
這樣的情懷、境界與人、事、物,忽然讓我警覺到往生時的情景,不也就是同樣的境界嗎?說不定,還有更多割捨不下的東西呢!
心中的東西裝得愈多,罣礙就愈多。學佛就是要我們遠離顛倒夢想,做到了無罣礙;如果要達到愛欲垢盡,像清水般地輕安自在,何不現在就看破放下呢?
如果要達到愛欲垢盡、輕安自在,
何不現在就看破放下呢?
昨夜一場風雨,今晨起來,前院的桃樹花落滿春泥,地上一片嫣紅,桃子微微地露出小臉來。
此時,雖有風雨,卻是春暖花開時節,柿子樹的綠葉也不知何時爬滿枝頭,宇宙萬物好像剛從冬眠中甦醒過來,一切充滿了生機。可是,我卻因為離情依依而滿懷惆悵,心中的愁緒及失落感怎樣都揮之不去。
回憶當初,房地產經紀人帶我們來看這幢房子的時候,我獨獨看中的就是前院柿子、芭樂樹,後院的李子、葡萄柚、柳丁、二十世紀梨和桃樹……,因此住了進來。
搬進來之後,吃完的白桃、水蜜桃的種子,隨手扔在前院的柿子樹下。有一天,忽然由土裏冒出一棵桃樹的嫩芽,真是高興極了!每天看著它不斷地茁壯,心想該是將它移植到適當位置的時候。正好此時友人送來一株枇杷,便不經意地將它們合種在一處,沒想到當它們長大後,註定了糾纏的結局。如是因,如是果,而此事也被我家師姊調侃了好一陣子;然而,對我來說,更是一分親切的情感。
在這些果樹當中,最惹事端的要算李子樹,因為它太甜,水分又多,每當李子成熟時,香味四溢,群鳥爭食,好不熱鬧。這才想起前屋主特別叮嚀:「當果子成熟時,一定要用網子罩住大樹。」可是我們早就忘了。不過讓鳥兒也能享受,鳥語花香不是人間仙境嗎?
柿子樹也不錯,粒粒果實又圓又大,甜美極了!有一次隨慈濟到墨西哥賑災,我家師姊摘了一些,削了皮切成小塊,冰凍後帶到賑災現場,成了午餐後搶手的水果。親戚不知從何處學來的手藝,摘了我家的柿子,削皮日曬後,放入烤箱烤,成了非常可口的柿餅,比起市場上賣的,更鬆軟、香甜又新鮮。
再講到桃子,那是我的最愛!在它還未熟透之前,摘下來用乾梅子粉和水醃一段時間後也成了美味的水果。記得小時候在台灣,每次路過水果攤時,總不忘買一袋醃桃子。現在在美國買不到,所以拿出來饗客時,倒成了稀有之物。
自從一九九三年遷入這裏,至今已逾六年,如今要搬離此地,多少有點不捨。對於那些果樹,雖沒有細心照顧,但也朝夕相處,說不依戀是假的。有人說:「人回憶日多,就表示老了!」有些陳年往事深藏在內心不易察覺;就像現在一樣,當要搬離這個家時,全湧了出來。
《佛說四十二章經》:「大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愛欲垢盡,道可見矣。」這些回憶、不捨,不正是愛欲?這些離情、愁緒、失落感不正是煩惱嗎?愛欲與煩惱有如孿生,當愛欲湧出時,心中自然生出煩惱來。
這樣的情懷、境界與人、事、物,忽然讓我警覺到往生時的情景,不也就是同樣的境界嗎?說不定,還有更多割捨不下的東西呢!
心中的東西裝得愈多,罣礙就愈多。學佛就是要我們遠離顛倒夢想,做到了無罣礙;如果要達到愛欲垢盡,像清水般地輕安自在,何不現在就看破放下呢?
從「知足」開始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要做眾生馬牛,這分胸襟要多寬廣!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一步就從「知足」開始吧!
誰是這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也許有人會說是國王、是石油大王、是某企業的老闆,或是富可敵國的家族企業,或是……,其實,以上皆非。
俗話說「知足常樂」,常樂就是「福氣」,「知足」就是「智慧」,人貴知足,所以說真正能「知足」的人,才是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一年,慈濟美國分會靜思堂舉辦新春團拜,請到慈濟資深委員靜暘師姊來參加。她是因為媳婦坐月子,她特地從台灣來美國做「媳婦的媳婦」。以前我看過她的大作《無子西瓜》,從中可體會她對先生的體貼入微,及對公公的孝順(浴佛記),讓人稱讚不已;但那總是對待長輩與平輩,沒想到她對待晚輩也是如此。
她曾經是一個出自富裕家庭的富家女(嬌嬌女----驕傲霸道),然後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為人婆;也曾對婆婆先生有說不完的抱怨。 證嚴上人只輕輕地說:「 妳有紀太太作就不錯了!」 她問上人, 要怎麼做上人才會歡喜? 上人回答:「 把家庭照顧好, 我就歡喜。」
當慈濟在走完第一個三十年時,證嚴上人為了讓慈濟人發揮更大的良能,落實社區,因此,大力推動社區與環保志工,呼籲資深委員回到社區去服務,將原來的碼錶歸零,綁緊鞋帶,重新出發。靜暘師姊說,大家以為她向來被人家捧得高高的,歸零之後,會有點像從九重雲霄上跌下來的感覺;其實不然。
她說:「我是慈濟的資深委員,一定要顧好自己的形象,不要讓人家說,在慈濟二十幾年的資深委員,也不過如此。」接著,她又說:「是我自己走下來的!一切重新開始。」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朋友送我一張書籤,正面寫著一個「佛」字,背面有兩行字如此寫道:「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這句話對於想成就道業的人適用, 對於想服務眾生的人也適用。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一步就從「知足」開始吧!
要做眾生馬牛,這分胸襟要多寬廣!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一步就從「知足」開始吧!
誰是這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也許有人會說是國王、是石油大王、是某企業的老闆,或是富可敵國的家族企業,或是……,其實,以上皆非。
俗話說「知足常樂」,常樂就是「福氣」,「知足」就是「智慧」,人貴知足,所以說真正能「知足」的人,才是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一年,慈濟美國分會靜思堂舉辦新春團拜,請到慈濟資深委員靜暘師姊來參加。她是因為媳婦坐月子,她特地從台灣來美國做「媳婦的媳婦」。以前我看過她的大作《無子西瓜》,從中可體會她對先生的體貼入微,及對公公的孝順(浴佛記),讓人稱讚不已;但那總是對待長輩與平輩,沒想到她對待晚輩也是如此。
她曾經是一個出自富裕家庭的富家女(嬌嬌女----驕傲霸道),然後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為人婆;也曾對婆婆先生有說不完的抱怨。 證嚴上人只輕輕地說:「 妳有紀太太作就不錯了!」 她問上人, 要怎麼做上人才會歡喜? 上人回答:「 把家庭照顧好, 我就歡喜。」
當慈濟在走完第一個三十年時,證嚴上人為了讓慈濟人發揮更大的良能,落實社區,因此,大力推動社區與環保志工,呼籲資深委員回到社區去服務,將原來的碼錶歸零,綁緊鞋帶,重新出發。靜暘師姊說,大家以為她向來被人家捧得高高的,歸零之後,會有點像從九重雲霄上跌下來的感覺;其實不然。
她說:「我是慈濟的資深委員,一定要顧好自己的形象,不要讓人家說,在慈濟二十幾年的資深委員,也不過如此。」接著,她又說:「是我自己走下來的!一切重新開始。」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朋友送我一張書籤,正面寫著一個「佛」字,背面有兩行字如此寫道:「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這句話對於想成就道業的人適用, 對於想服務眾生的人也適用。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一步就從「知足」開始吧!
戒菸
戒菸的種種方法,
只不過是給不想戒的人一種藉口;
想戒的自然就戒了,
戒的本身就是方法及過程。
記得多年前,一位蘇太太(現已出家)請了一部《般若心經》與我結緣,開啟我研究佛學之途;次年,我皈依三寶。
有一天,大姨子也替我請回一套《法華經》,同時囑咐我至少要讀一遍。她說這套《法華經》共分七卷,是一位居士助印結緣,份數不多,只有七本精裝本,且印刷精美。思念來處不易,並感恩她親自送經,豈有不讀之理?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一向做事不喜歡拖泥帶水,研究佛學也是這樣,總認為不該在枝葉上作文章;當時我正熱衷禪學,舉凡《金剛經》、《壇經》、《維摩詰經》、《心經》等般若系統的經典,都是我的最愛,尤其是禪宗公案以及祖師語錄,像在公案中看到祖師們對當機者說:「你就是佛!」好像這句話一說,自己不必做什麼就立地成佛,真是過癮。
看禪宗公案或祖師語錄就像看武俠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永遠都是武功最高的。其實,看得過癮,只是替別人高興,自己卻沒有到達同樣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煩惱不已。當時我心中有一個大疑團,難道古代的人要比我們多善根,為什麼輕輕點撥就「大徹大悟」,而我們卻執迷不悟?
但是,我仍然深信一定可以找到正確答案。
就這樣過了好長一陣子,想到既然承諾人家要讀《法華經》,便不能失信於人。於是真正靜下心來,終於讀畢,同時也印證心中的疑惑。
在《法華經》中,也看到「龍女」立地成佛的過程:她先由龍轉化為女眾,再由女眾轉化為男眾,端立於蓮座之上,寶相莊嚴,佛光普照,一縷清香,祥雲萬朵,羅漢、菩薩眾四周圍繞擁護,在他方世界廣說法華。經文裏還說,當時在座諦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大阿羅漢及諸大菩薩們,眼見龍女成佛,都表示難以置信。這卻讓我想起了我戒菸的心路歷程。
打從我初中三年級,當哥哥由陸軍官校預備班第一次放假回來,把軍用香菸送入我手中開始,菸癮就伴隨了我四十年歲月。由於越來越多人認為,二手菸害人不淺,於是我在家中的地位就越來越往外移,必須到屋外去抽菸。還記得那時我正想加入慈誠隊的培訓,但加入慈誠隊一定要嚴守「慈濟十戒」,自己還在抽菸,怎麼辦?要做慈濟還是要香菸?
我想很多師兄此時都在心中盤算,最好是魚與熊掌兼得----香菸慢慢戒,慈濟照樣做。不料,證嚴上人說:「慢慢戒,就不用戒了!」
也不知為什麼?或許是與上人的緣分特別深吧!追隨上人的心願,油然而生;奇怪的是,自決定加入慈誠隊後,菸癮好像突然消失了,用不著經過先嚼口香糖、吃瓜子或花生等種種步驟,菸就戒了!
這次戒菸,給我很大的覺醒----戒菸的種種方法,只不過是給不想戒的人一種藉口;想戒的自然就戒了,戒的本身就是方法及過程。
龍女成佛的故事,是佛陀慈悲在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個個都能成佛;心靈的解脫不在死後,而是當下就從煩惱習氣中自拔出來,那就是見性成佛。禪宗嘗說:「一燈能滅千年暗。」即使暗了一千年,只要點燃燈火,立刻就亮起來。
除掉煩惱習氣就像戒菸一樣,就看自己願不願意戒。證嚴上人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您不覺得古人要比我們「願心懇切」嗎?所以「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才能成就法身慧命。
在慈濟世界裏,我找到了答案----真正去做,就對了!就像學靜思語的小學生一樣,他們說:「師公的靜思語,我做到了耶!」他們從來不虛假----光做表面;也不分別----我為什麼要做?為誰而做?他們心無染著----只是真正地去「做」。如此,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只不過是給不想戒的人一種藉口;
想戒的自然就戒了,
戒的本身就是方法及過程。
記得多年前,一位蘇太太(現已出家)請了一部《般若心經》與我結緣,開啟我研究佛學之途;次年,我皈依三寶。
有一天,大姨子也替我請回一套《法華經》,同時囑咐我至少要讀一遍。她說這套《法華經》共分七卷,是一位居士助印結緣,份數不多,只有七本精裝本,且印刷精美。思念來處不易,並感恩她親自送經,豈有不讀之理?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一向做事不喜歡拖泥帶水,研究佛學也是這樣,總認為不該在枝葉上作文章;當時我正熱衷禪學,舉凡《金剛經》、《壇經》、《維摩詰經》、《心經》等般若系統的經典,都是我的最愛,尤其是禪宗公案以及祖師語錄,像在公案中看到祖師們對當機者說:「你就是佛!」好像這句話一說,自己不必做什麼就立地成佛,真是過癮。
看禪宗公案或祖師語錄就像看武俠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永遠都是武功最高的。其實,看得過癮,只是替別人高興,自己卻沒有到達同樣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煩惱不已。當時我心中有一個大疑團,難道古代的人要比我們多善根,為什麼輕輕點撥就「大徹大悟」,而我們卻執迷不悟?
但是,我仍然深信一定可以找到正確答案。
就這樣過了好長一陣子,想到既然承諾人家要讀《法華經》,便不能失信於人。於是真正靜下心來,終於讀畢,同時也印證心中的疑惑。
在《法華經》中,也看到「龍女」立地成佛的過程:她先由龍轉化為女眾,再由女眾轉化為男眾,端立於蓮座之上,寶相莊嚴,佛光普照,一縷清香,祥雲萬朵,羅漢、菩薩眾四周圍繞擁護,在他方世界廣說法華。經文裏還說,當時在座諦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的大阿羅漢及諸大菩薩們,眼見龍女成佛,都表示難以置信。這卻讓我想起了我戒菸的心路歷程。
打從我初中三年級,當哥哥由陸軍官校預備班第一次放假回來,把軍用香菸送入我手中開始,菸癮就伴隨了我四十年歲月。由於越來越多人認為,二手菸害人不淺,於是我在家中的地位就越來越往外移,必須到屋外去抽菸。還記得那時我正想加入慈誠隊的培訓,但加入慈誠隊一定要嚴守「慈濟十戒」,自己還在抽菸,怎麼辦?要做慈濟還是要香菸?
我想很多師兄此時都在心中盤算,最好是魚與熊掌兼得----香菸慢慢戒,慈濟照樣做。不料,證嚴上人說:「慢慢戒,就不用戒了!」
也不知為什麼?或許是與上人的緣分特別深吧!追隨上人的心願,油然而生;奇怪的是,自決定加入慈誠隊後,菸癮好像突然消失了,用不著經過先嚼口香糖、吃瓜子或花生等種種步驟,菸就戒了!
這次戒菸,給我很大的覺醒----戒菸的種種方法,只不過是給不想戒的人一種藉口;想戒的自然就戒了,戒的本身就是方法及過程。
龍女成佛的故事,是佛陀慈悲在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個個都能成佛;心靈的解脫不在死後,而是當下就從煩惱習氣中自拔出來,那就是見性成佛。禪宗嘗說:「一燈能滅千年暗。」即使暗了一千年,只要點燃燈火,立刻就亮起來。
除掉煩惱習氣就像戒菸一樣,就看自己願不願意戒。證嚴上人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您不覺得古人要比我們「願心懇切」嗎?所以「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才能成就法身慧命。
在慈濟世界裏,我找到了答案----真正去做,就對了!就像學靜思語的小學生一樣,他們說:「師公的靜思語,我做到了耶!」他們從來不虛假----光做表面;也不分別----我為什麼要做?為誰而做?他們心無染著----只是真正地去「做」。如此,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可以倚靠的「牆」
生命的起落原就無法預知;
當無常活生生示現時,
慈濟人就像是可以倚靠的、
「大愛慈心」所化現的一面「牆」。
洛杉磯慈濟美國分會有一次請到三位心理學博士及社工及心理輔導方面的專家,使得連續六週的「美國分會訪視志工研習講座」,在每星期六下午順利展開。
有這麼殊勝的機緣,大家當然格外認真學習。研習主題從訪視經驗交流、自我身心的調適、助人的溝通技巧、危機的處理,到訪視中的情、理、法及資源的運用。課程完全採取啟發式教學,從簡單的遊戲中將義理作深入淺出地詮釋,讓大家獲益良多。老師也從慈濟人不同的心得分享中,感受到智慧的啟發,教學相長又得到一明證。
在這次研習過程中,我體會出慈濟的訪視不是一般的訪視。一般的訪視,只是運用上述學理去達到訪視的目的而已;而慈濟人認為:「人雖然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地域及國籍等種種的不同,但每個人都有一顆相同的愛心。」因此,慈濟的訪視除了用心的傾聽、溫柔的擁抱、輕聲的撫慰,解決受訪者的困難外,還要藉此機會喚醒他們心中的愛,使受訪者也成為能助人、愛人、發揮良能的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我的思緒,慢慢地回溯到洛杉磯北美衛星電視台「慈濟世界」節目播放的「給慟一個出口」----慈濟人在華航空難現場的時空,我好像也身臨其境,參與其中……
看完這部影片給我很大的震撼,心中升起的悲痛,遲遲不能釋懷──誰也沒想到,當飛機將降落在桃園中正機場的一剎那,迅及間「喜劇」變成了「悲劇」,會這麼的「無常」。
經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不是活生生的示現嗎?由不得你不相信。馬上使我想到是,誰能給那些罹難者家屬一個依靠?是引磬木魚?還是暮鼓晨鐘?都不是,是「一面牆」,是一面可以依靠的牆,而慈濟人就是那面牆。由於《慈濟》月刊的披露,讓更多人得知,原來罹難者家屬中,竟然也有慈濟委員,她不但要強忍住喪媳(華航的空服人員)的悲痛,安慰自己的親人,還要照顧到其他罹難者家屬,真不知她是如何做到的?
其中還有白髮蒼蒼的慈濟老委員,幾年前也曾經因空難失去了兒子。如今卻在觸景生情的境界裡,撫慰著別人傷心情懷。
這群藍色身影的慈濟人,穿梭在一片淒風苦雨、殘骸遍野的墜機現場,強忍著心中的哀淒與震撼,安慰罹難者家屬悲愴的心靈。這些慈濟人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如此場面,也不忍見到這樣殘酷的事實。他們連日奔波,只因為把罹難者家屬的心,當作自己的心,把罹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由於心中悲憫使他們忘了駭怕,即使靜靜地,也許什麼都不說,但當罹難者家屬需要的時候,慈濟人一直都在他們身旁。
慈濟人,那一句句、一聲聲,連綿不斷的佛號,期待罹難者的亡靈能夠得到安息,祝福他們乘好因緣再來人間;慈濟人溫馨的懷抱,讓罹難者的家屬不再孤獨,進而心安。
最後,聽到受訪者說內心的話──慈濟人就像是可以依靠的「一面牆」;而面對一次次人生苦難的示現,慈濟人也從中漸漸鍛鍊得更積極、更堅強。生命的起落原本就無法預知,經歷這場災難,慈濟人的心變得更柔軟、更惜福,並衷心祈禱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當無常活生生示現時,
慈濟人就像是可以倚靠的、
「大愛慈心」所化現的一面「牆」。
洛杉磯慈濟美國分會有一次請到三位心理學博士及社工及心理輔導方面的專家,使得連續六週的「美國分會訪視志工研習講座」,在每星期六下午順利展開。
有這麼殊勝的機緣,大家當然格外認真學習。研習主題從訪視經驗交流、自我身心的調適、助人的溝通技巧、危機的處理,到訪視中的情、理、法及資源的運用。課程完全採取啟發式教學,從簡單的遊戲中將義理作深入淺出地詮釋,讓大家獲益良多。老師也從慈濟人不同的心得分享中,感受到智慧的啟發,教學相長又得到一明證。
在這次研習過程中,我體會出慈濟的訪視不是一般的訪視。一般的訪視,只是運用上述學理去達到訪視的目的而已;而慈濟人認為:「人雖然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地域及國籍等種種的不同,但每個人都有一顆相同的愛心。」因此,慈濟的訪視除了用心的傾聽、溫柔的擁抱、輕聲的撫慰,解決受訪者的困難外,還要藉此機會喚醒他們心中的愛,使受訪者也成為能助人、愛人、發揮良能的人,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我的思緒,慢慢地回溯到洛杉磯北美衛星電視台「慈濟世界」節目播放的「給慟一個出口」----慈濟人在華航空難現場的時空,我好像也身臨其境,參與其中……
看完這部影片給我很大的震撼,心中升起的悲痛,遲遲不能釋懷──誰也沒想到,當飛機將降落在桃園中正機場的一剎那,迅及間「喜劇」變成了「悲劇」,會這麼的「無常」。
經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不是活生生的示現嗎?由不得你不相信。馬上使我想到是,誰能給那些罹難者家屬一個依靠?是引磬木魚?還是暮鼓晨鐘?都不是,是「一面牆」,是一面可以依靠的牆,而慈濟人就是那面牆。由於《慈濟》月刊的披露,讓更多人得知,原來罹難者家屬中,竟然也有慈濟委員,她不但要強忍住喪媳(華航的空服人員)的悲痛,安慰自己的親人,還要照顧到其他罹難者家屬,真不知她是如何做到的?
其中還有白髮蒼蒼的慈濟老委員,幾年前也曾經因空難失去了兒子。如今卻在觸景生情的境界裡,撫慰著別人傷心情懷。
這群藍色身影的慈濟人,穿梭在一片淒風苦雨、殘骸遍野的墜機現場,強忍著心中的哀淒與震撼,安慰罹難者家屬悲愴的心靈。這些慈濟人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如此場面,也不忍見到這樣殘酷的事實。他們連日奔波,只因為把罹難者家屬的心,當作自己的心,把罹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由於心中悲憫使他們忘了駭怕,即使靜靜地,也許什麼都不說,但當罹難者家屬需要的時候,慈濟人一直都在他們身旁。
慈濟人,那一句句、一聲聲,連綿不斷的佛號,期待罹難者的亡靈能夠得到安息,祝福他們乘好因緣再來人間;慈濟人溫馨的懷抱,讓罹難者的家屬不再孤獨,進而心安。
最後,聽到受訪者說內心的話──慈濟人就像是可以依靠的「一面牆」;而面對一次次人生苦難的示現,慈濟人也從中漸漸鍛鍊得更積極、更堅強。生命的起落原本就無法預知,經歷這場災難,慈濟人的心變得更柔軟、更惜福,並衷心祈禱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一輪明月
修行要修得心如明月,
清淨皎潔;
若能以歡喜心來欣賞萬物,
時時處處都會是詩情畫意。
在英國有一則小小的訴訟新聞:一位住在倫敦郊區鄉村別墅的女主人,將她鄰居農場的主人告進了法院;理由是她受不了農場的氣味。
旅遊過倫敦郊外的人都知道,一眼望過去,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堡,矗立在林木之間,其中有些年代非常久遠。這些古堡多半屬於大英帝國古老的皇親貴族所擁有,隨著年代的變遷有些業已易主;也有許多現代商業貴族,在那邊蓋了不少大型別墅,就為了享受一下田園的生活。
這位鄉村別墅的男主人,是一位汽車代理商,在各地擁有許多汽車經銷店,因而發跡,於是帶著太太搬進了鄉村別墅。
這位鄉村別墅的女主人在法庭上的證詞這樣的:「有一天清晨,我信步走到了後院﹙當然,她的後院是相當遼闊的﹚,我伸展了我的雙手,眼睛望著遠處的白雲,深深地吸了一口大自然的空氣。我還記得那天清晨的空氣非常清新,有一股濃郁的青草香;可惜那種詩情畫意的情景,卻被遠處農場的牛叫聲給粉碎了。」這起訴訟的結果,是在法官判決「不予審理」之下結了案。
在我國禪宗也有一則公案是這樣的:
有一位老禪師在山上蓋了一座小茅棚。這座茅棚裡面非常簡陋,除了一張木板床、一床破棉被及一套換洗的衣物之外,什麼都沒有。老禪師每天除了參禪就是打坐,素以野果、野菜、山泉充饑;有時打坐久了,就在這山間溪旁的松樹林裡小憩。
某天,天色漸晚,一輪明月緩緩地昇起;老禪師踏著輕快的步伐,在這山間小徑中徐行。這是一個清風明月的夜晚,當清風吹過松林,立刻響起一片松林的低語。老禪師不知不覺地融入這片祥和的景觀裡。眼望著那輪皎潔的明月,禪師心中充滿了喜悅,欣然忘我,與整個大自然渾然一體。
當他正滿懷著法喜,將要走近小茅棚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條人影在月光下,快速竄入小茅棚。他心裡想著:「這個人好可憐,山下已無處可偷,竟然偷到山上來了!」
他便脫下身上僅有的外袍,對著那人說:「對不起,山上沒別的東西好送你,你就收下這件袍子吧﹗」那人接過袍子後,不知所措,頭也不回地溜下山去。老禪師望著那人的背影消失在夜幕裡,嘆了口氣說:「如果他能帶走那一輪明月,該有多好﹗」
第二天,天剛破曉,當老禪師步出門外,就發現那件外袍,疊得整整齊齊,就放在禪師平日打坐的那塊石頭上。那人已跪在那兒多時,見到老禪師便向他頂禮三拜,一語不發,徐徐地走下山去。那位老禪師說道:「他終於帶走了那一輪明月!」
那位老禪師心如明月,日日是好日,時時處處都是詩情畫意。我們應該要學習那位老禪師,修得心如明月,清淨皎潔。
那位鄉村別墅的女主人,若能以歡喜心來欣賞萬物,處於那麼詩情畫意的情景,即便是牛聲、雞鳴、狗叫,不也增添了許多鄉村田野的趣味,更讓人感覺親切嗎?
清淨皎潔;
若能以歡喜心來欣賞萬物,
時時處處都會是詩情畫意。
在英國有一則小小的訴訟新聞:一位住在倫敦郊區鄉村別墅的女主人,將她鄰居農場的主人告進了法院;理由是她受不了農場的氣味。
旅遊過倫敦郊外的人都知道,一眼望過去,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堡,矗立在林木之間,其中有些年代非常久遠。這些古堡多半屬於大英帝國古老的皇親貴族所擁有,隨著年代的變遷有些業已易主;也有許多現代商業貴族,在那邊蓋了不少大型別墅,就為了享受一下田園的生活。
這位鄉村別墅的男主人,是一位汽車代理商,在各地擁有許多汽車經銷店,因而發跡,於是帶著太太搬進了鄉村別墅。
這位鄉村別墅的女主人在法庭上的證詞這樣的:「有一天清晨,我信步走到了後院﹙當然,她的後院是相當遼闊的﹚,我伸展了我的雙手,眼睛望著遠處的白雲,深深地吸了一口大自然的空氣。我還記得那天清晨的空氣非常清新,有一股濃郁的青草香;可惜那種詩情畫意的情景,卻被遠處農場的牛叫聲給粉碎了。」這起訴訟的結果,是在法官判決「不予審理」之下結了案。
在我國禪宗也有一則公案是這樣的:
有一位老禪師在山上蓋了一座小茅棚。這座茅棚裡面非常簡陋,除了一張木板床、一床破棉被及一套換洗的衣物之外,什麼都沒有。老禪師每天除了參禪就是打坐,素以野果、野菜、山泉充饑;有時打坐久了,就在這山間溪旁的松樹林裡小憩。
某天,天色漸晚,一輪明月緩緩地昇起;老禪師踏著輕快的步伐,在這山間小徑中徐行。這是一個清風明月的夜晚,當清風吹過松林,立刻響起一片松林的低語。老禪師不知不覺地融入這片祥和的景觀裡。眼望著那輪皎潔的明月,禪師心中充滿了喜悅,欣然忘我,與整個大自然渾然一體。
當他正滿懷著法喜,將要走近小茅棚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條人影在月光下,快速竄入小茅棚。他心裡想著:「這個人好可憐,山下已無處可偷,竟然偷到山上來了!」
他便脫下身上僅有的外袍,對著那人說:「對不起,山上沒別的東西好送你,你就收下這件袍子吧﹗」那人接過袍子後,不知所措,頭也不回地溜下山去。老禪師望著那人的背影消失在夜幕裡,嘆了口氣說:「如果他能帶走那一輪明月,該有多好﹗」
第二天,天剛破曉,當老禪師步出門外,就發現那件外袍,疊得整整齊齊,就放在禪師平日打坐的那塊石頭上。那人已跪在那兒多時,見到老禪師便向他頂禮三拜,一語不發,徐徐地走下山去。那位老禪師說道:「他終於帶走了那一輪明月!」
那位老禪師心如明月,日日是好日,時時處處都是詩情畫意。我們應該要學習那位老禪師,修得心如明月,清淨皎潔。
那位鄉村別墅的女主人,若能以歡喜心來欣賞萬物,處於那麼詩情畫意的情景,即便是牛聲、雞鳴、狗叫,不也增添了許多鄉村田野的趣味,更讓人感覺親切嗎?
讓春天永在人心
美,也許是一種感覺、一種希望、一種圓滿,
就像「愛」一樣難以形容;
但只要「做」出來,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多明尼加(Dominican)濱海的拉羅馬那(La Romana)一處垃圾堆積場,從遠處即可見到燃燒的煙霧,以及垃圾遍野的景象。許多從海地(Haiti)來的難民,撿拾垃圾堆裏生了鏽的爛鐵皮搭成房屋,再以大大小小的石塊圍繞在四周,這即是他們的城堡。
為了活命,他們帶著孩子在垃圾堆裏尋找食物及一切可用的東西。許多孩子全身赤裸,圓滾滾的肚子並非吃得太飽,而是裝滿了各種寄生蟲。
海地與多明尼加世代不和,這些難民自然變成無人理睬的孤兒。每當垃圾車一來,總會見到人與狗或豬爭食的畫面,甚至連天空中盤旋的禿鷹,也三五成群俯衝而下。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三月一日,我參與慈濟在多明尼加的第二次賑災及義診。中午進餐時,眼望著垃圾堆裏的難民,手中的飯糰再也吞不下去,淚水禁不住地滑落。
發放賑災物資的同時,我們也分組走訪災民的住處。原以為災民大都去領物資,一定會撲個空,卻幸運地拜訪到一位少婦,她剛產下一對骨瘦如柴的雙胞胎,師姊們看到嬰兒用的奶瓶爬滿螞蟻,都哭紅了眼。
來自美國分會的馬準祥師兄,家裏好幾代皆為基督徒,這次是被太太慈竑師姊連哄帶騙、軟硬兼施邀來。分享心得時,他感動地說:「像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下次還要參加!」並決定把送給太太的百萬結婚紀念大禮轉贈給慈濟。
發放典禮中,領隊黃思賢師兄致詞表示:「我們來自台灣,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我們愛你!我們師父不忍心讓大家在烈日下等待,所以我只有兩句話要說:雖然我們國度、人種、膚色、文化不同,但我們同樣流著紅色的血液;雖然我們是中國人,你們是多明尼加人,但也許下輩子我們會成為多明尼加人,你們會變成中國人,所以我們都是一家人。」話音始落,全場響起熱烈掌聲,災民的眼睛閃動著光芒,充滿了新的希望。
在賑災行程結束前夕的惜別茶會,當地華裔青年志工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說:「以前我們決不可能接觸『垃圾山』的難民,直到慈濟人來賑災,才有機會結這分善緣;以後我們一定會持續照顧他們。」
這使我突然想到「美」這個字。美,也許是一種感覺、一種希望、一種圓滿,就像「愛」一樣難以形容、很難下一個完整的定義;但只要「做」出來,就可以感受得到。
慈濟人的付出,即是一種無所求的美善,犧牲享樂的時間、奉獻愛心,只要對方起了共鳴,把愛傳遞下去,就是一種預料不到的圓滿。
就像「愛」一樣難以形容;
但只要「做」出來,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多明尼加(Dominican)濱海的拉羅馬那(La Romana)一處垃圾堆積場,從遠處即可見到燃燒的煙霧,以及垃圾遍野的景象。許多從海地(Haiti)來的難民,撿拾垃圾堆裏生了鏽的爛鐵皮搭成房屋,再以大大小小的石塊圍繞在四周,這即是他們的城堡。
為了活命,他們帶著孩子在垃圾堆裏尋找食物及一切可用的東西。許多孩子全身赤裸,圓滾滾的肚子並非吃得太飽,而是裝滿了各種寄生蟲。
海地與多明尼加世代不和,這些難民自然變成無人理睬的孤兒。每當垃圾車一來,總會見到人與狗或豬爭食的畫面,甚至連天空中盤旋的禿鷹,也三五成群俯衝而下。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三月一日,我參與慈濟在多明尼加的第二次賑災及義診。中午進餐時,眼望著垃圾堆裏的難民,手中的飯糰再也吞不下去,淚水禁不住地滑落。
發放賑災物資的同時,我們也分組走訪災民的住處。原以為災民大都去領物資,一定會撲個空,卻幸運地拜訪到一位少婦,她剛產下一對骨瘦如柴的雙胞胎,師姊們看到嬰兒用的奶瓶爬滿螞蟻,都哭紅了眼。
來自美國分會的馬準祥師兄,家裏好幾代皆為基督徒,這次是被太太慈竑師姊連哄帶騙、軟硬兼施邀來。分享心得時,他感動地說:「像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下次還要參加!」並決定把送給太太的百萬結婚紀念大禮轉贈給慈濟。
發放典禮中,領隊黃思賢師兄致詞表示:「我們來自台灣,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我們愛你!我們師父不忍心讓大家在烈日下等待,所以我只有兩句話要說:雖然我們國度、人種、膚色、文化不同,但我們同樣流著紅色的血液;雖然我們是中國人,你們是多明尼加人,但也許下輩子我們會成為多明尼加人,你們會變成中國人,所以我們都是一家人。」話音始落,全場響起熱烈掌聲,災民的眼睛閃動著光芒,充滿了新的希望。
在賑災行程結束前夕的惜別茶會,當地華裔青年志工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說:「以前我們決不可能接觸『垃圾山』的難民,直到慈濟人來賑災,才有機會結這分善緣;以後我們一定會持續照顧他們。」
這使我突然想到「美」這個字。美,也許是一種感覺、一種希望、一種圓滿,就像「愛」一樣難以形容、很難下一個完整的定義;但只要「做」出來,就可以感受得到。
慈濟人的付出,即是一種無所求的美善,犧牲享樂的時間、奉獻愛心,只要對方起了共鳴,把愛傳遞下去,就是一種預料不到的圓滿。
與悟共舞
一個舞者要把每個舞蹈動作表演得絕妙,
不僅僅舞蹈動作要純熟,
還要把心中內涵的生命力融入於動作中,
呈現出一片感性的世界,
才能動人。
雲門舞者享譽海內外多年,呈現真正的現代藝術,他們的表演非常震撼人心,觀賞者無不深受感動。
「雲門舞集」負責人林懷民先生乘著來花蓮表演之便,前往拜訪證嚴上人,提及了他們所表演的舞劇。「流浪者之歌」是雲門舞集中之一集,描述佛陀修行的故事。上人翻閱著書冊,看到舞台上滿是金黃色稻子的「流浪者之歌」,很感興趣並有些驚訝:哪來這麼多稻子呢﹖林先生解釋,粒粒稻子代表恆河沙,共有三十多噸﹗
「你們很有力道,連稻子都被你們舞起來了﹗」上人說。照片中的一位舞者,以腳踢起稻子;稻子漫天撒落,如金色彩帶飛揚。
「其實,這完全是顛倒妄想﹗因為既然都是色相,卻又談修道,真是充滿矛盾﹗」林先生說。
「沒有矛盾。」上人淡然說道:「能察覺到顛倒妄想,才能遠離它﹗」
在這番對話之間,可以發現林懷民先生是一位非常懂得「舞性」的舞者。一個舞者要把每個舞蹈動作表演得絕妙,不僅僅舞蹈動作要純熟,還要把內心蘊涵的生命力融入於動作中,呈現出一片感性的世界,才能動人。
因此,他說一個成功的舞者除了必須勤練舞蹈,尚且要打坐靜心,以發揮絕妙的舞姿,這道理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心清淨了才能專注到渾然忘我,全心全意地與動作渾成一體,我就是動作,動作也就是我。
而觀舞者看到了絕妙的舞姿,也暫時渾然忘我;沒有你、也沒有我,就沒有對立、分別、執著的心,只剩下舞蹈,一片圓融無礙。這不正是一種「悟境」嗎﹖
不僅僅舞蹈動作要純熟,
還要把心中內涵的生命力融入於動作中,
呈現出一片感性的世界,
才能動人。
雲門舞者享譽海內外多年,呈現真正的現代藝術,他們的表演非常震撼人心,觀賞者無不深受感動。
「雲門舞集」負責人林懷民先生乘著來花蓮表演之便,前往拜訪證嚴上人,提及了他們所表演的舞劇。「流浪者之歌」是雲門舞集中之一集,描述佛陀修行的故事。上人翻閱著書冊,看到舞台上滿是金黃色稻子的「流浪者之歌」,很感興趣並有些驚訝:哪來這麼多稻子呢﹖林先生解釋,粒粒稻子代表恆河沙,共有三十多噸﹗
「你們很有力道,連稻子都被你們舞起來了﹗」上人說。照片中的一位舞者,以腳踢起稻子;稻子漫天撒落,如金色彩帶飛揚。
「其實,這完全是顛倒妄想﹗因為既然都是色相,卻又談修道,真是充滿矛盾﹗」林先生說。
「沒有矛盾。」上人淡然說道:「能察覺到顛倒妄想,才能遠離它﹗」
在這番對話之間,可以發現林懷民先生是一位非常懂得「舞性」的舞者。一個舞者要把每個舞蹈動作表演得絕妙,不僅僅舞蹈動作要純熟,還要把內心蘊涵的生命力融入於動作中,呈現出一片感性的世界,才能動人。
因此,他說一個成功的舞者除了必須勤練舞蹈,尚且要打坐靜心,以發揮絕妙的舞姿,這道理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心清淨了才能專注到渾然忘我,全心全意地與動作渾成一體,我就是動作,動作也就是我。
而觀舞者看到了絕妙的舞姿,也暫時渾然忘我;沒有你、也沒有我,就沒有對立、分別、執著的心,只剩下舞蹈,一片圓融無礙。這不正是一種「悟境」嗎﹖
傻傻地做
慈濟的菩薩道,就是「不比較、不計較,
傻傻地做;做,就對了!」
這樣才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在世間事中來去,又何嘗不是如此?
毋忘「多用心」
切忌用「多心」
「傻傻地做」,一般以為是指迷迷糊糊地去做,其實不是。是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卻能夠不比較、不計較,無所求地付出,這才是真修行。也因如此,慈濟這部牛車才能順利地邁上山坡。
上人時常告誡我們,做事要「多用心」,要從「做中覺、覺中做」、「做,就對了!」僅懂得道理而不去做,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自己去做了之後,這種體悟才真正屬於自己;否則,道理還是道理,你仍然是原來的你。所以古德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己的業自己擔,誰也替代不得。
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上人時刻叮嚀的「多用心」,反而是用「多心」來做事,人我是非也因之而起。
六度萬行
盡在慈濟世界
到底什麼地方才是「真正用心之處」呢?那就必須細細地去體會了。試想:為什麼有人在慈濟「越做越歡喜」,也有人「越做越煩惱」呢?
我認識慈濟八年,但真正成為慈濟人,只不過六年零幾個月。我從一個小小的「志工」成為「委員」、「慈誠隊員」,也經歷過不少的努力及內心掙扎,因為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慈濟的法門。
一路行來至今,我才真正明白:六度萬行盡在慈濟世界!最後甚至連大體都可以捨去。是不是能充分發揮人生的使用權,就全憑那「一念心」。
最近一年由於承擔慈誠隊中隊長的職務,加上各種因緣聚會,對我的衝擊、體會良多。這一路走來雖僅三年多,卻像是走了三十多年,心中感觸良深----有「歡喜」的一面,也有「煩惱」的一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醜陋」的一面;那種內心錯綜複雜的情緒,很難理得清楚。
這時,我想到上人所說的:「不要執著,一切都是觀念而已。」同時也警覺到自己的習氣。要善解、要包容啊!因為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一個真修行人,就是要訓練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心能不隨著波動,才能隨遇而安。
曾幾何時,我竟然也能悟到上人曾說的「心會冷,但意不在」的真義了。
捨「世俗五欲」後
勿拾「慈濟五欲」
人,最可貴之處就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記得慈濟三十周年慶時,曾在「聽雨茶軒」聽過德慈師父「講古」,但是卻沒有這次在美國分會八周年慶時聽的感觸良多。
德慈師父的話語中,處處流露出對上人的敬愛,講到上人身體狀況時的那分疼惜,更是恨不得能以身相代。德慈師父的「講古」,簡單、平實、真誠、純樸,像極了他自己,但他口中卻一直說自己不會說話。其實,德慈師父「講古」,真的很美!
記得當年我與內人第一次回花蓮時,也是德慈師父向我們說明慈濟的四大志業、六大腳印(今日已是八大腳印),那是我們第一次與德慈師父結緣。事隔四年,德慈師父一點都沒變。
做慈濟,就要像德慈師父的「講古」一樣,簡單、平實、真誠、純樸,並且發心如初、持之以恆;如此,自然能與人相和。
不論擔任什麼職務,心中必須存著都是為眾生服務的心態,分工而不分心,更要積極培養新的人才來接替,讓慈濟的慧命得以延續;該上台的時候上台,該下台的時候也毫不猶豫地下台,抱持著「菩薩遊戲人間」的態度來做慈濟,才能天天賺「歡喜」、結「善緣」、達到「善的循環」。千萬不要用「世智辯聰」的標準來衡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更不要捨去了「世俗的五欲」,又拾起了「慈濟的五欲」,那會適得其反。
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就是行動上「無所求地付出」、就是行動上的「大捨」、就是行動上的「不比較、不計較;傻傻地做;做,就對了」,這樣才能真正的「看破」、「放下」。
我想,在世間事中來去,又何嘗不是如此?
傻傻地做;做,就對了!」
這樣才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在世間事中來去,又何嘗不是如此?
毋忘「多用心」
切忌用「多心」
「傻傻地做」,一般以為是指迷迷糊糊地去做,其實不是。是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卻能夠不比較、不計較,無所求地付出,這才是真修行。也因如此,慈濟這部牛車才能順利地邁上山坡。
上人時常告誡我們,做事要「多用心」,要從「做中覺、覺中做」、「做,就對了!」僅懂得道理而不去做,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自己去做了之後,這種體悟才真正屬於自己;否則,道理還是道理,你仍然是原來的你。所以古德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自己的業自己擔,誰也替代不得。
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上人時刻叮嚀的「多用心」,反而是用「多心」來做事,人我是非也因之而起。
六度萬行
盡在慈濟世界
到底什麼地方才是「真正用心之處」呢?那就必須細細地去體會了。試想:為什麼有人在慈濟「越做越歡喜」,也有人「越做越煩惱」呢?
我認識慈濟八年,但真正成為慈濟人,只不過六年零幾個月。我從一個小小的「志工」成為「委員」、「慈誠隊員」,也經歷過不少的努力及內心掙扎,因為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慈濟的法門。
一路行來至今,我才真正明白:六度萬行盡在慈濟世界!最後甚至連大體都可以捨去。是不是能充分發揮人生的使用權,就全憑那「一念心」。
最近一年由於承擔慈誠隊中隊長的職務,加上各種因緣聚會,對我的衝擊、體會良多。這一路走來雖僅三年多,卻像是走了三十多年,心中感觸良深----有「歡喜」的一面,也有「煩惱」的一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醜陋」的一面;那種內心錯綜複雜的情緒,很難理得清楚。
這時,我想到上人所說的:「不要執著,一切都是觀念而已。」同時也警覺到自己的習氣。要善解、要包容啊!因為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一個真修行人,就是要訓練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心能不隨著波動,才能隨遇而安。
曾幾何時,我竟然也能悟到上人曾說的「心會冷,但意不在」的真義了。
捨「世俗五欲」後
勿拾「慈濟五欲」
人,最可貴之處就是「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記得慈濟三十周年慶時,曾在「聽雨茶軒」聽過德慈師父「講古」,但是卻沒有這次在美國分會八周年慶時聽的感觸良多。
德慈師父的話語中,處處流露出對上人的敬愛,講到上人身體狀況時的那分疼惜,更是恨不得能以身相代。德慈師父的「講古」,簡單、平實、真誠、純樸,像極了他自己,但他口中卻一直說自己不會說話。其實,德慈師父「講古」,真的很美!
記得當年我與內人第一次回花蓮時,也是德慈師父向我們說明慈濟的四大志業、六大腳印(今日已是八大腳印),那是我們第一次與德慈師父結緣。事隔四年,德慈師父一點都沒變。
做慈濟,就要像德慈師父的「講古」一樣,簡單、平實、真誠、純樸,並且發心如初、持之以恆;如此,自然能與人相和。
不論擔任什麼職務,心中必須存著都是為眾生服務的心態,分工而不分心,更要積極培養新的人才來接替,讓慈濟的慧命得以延續;該上台的時候上台,該下台的時候也毫不猶豫地下台,抱持著「菩薩遊戲人間」的態度來做慈濟,才能天天賺「歡喜」、結「善緣」、達到「善的循環」。千萬不要用「世智辯聰」的標準來衡量慈濟的人間菩薩道,更不要捨去了「世俗的五欲」,又拾起了「慈濟的五欲」,那會適得其反。
慈濟的人間菩薩道,就是行動上「無所求地付出」、就是行動上的「大捨」、就是行動上的「不比較、不計較;傻傻地做;做,就對了」,這樣才能真正的「看破」、「放下」。
我想,在世間事中來去,又何嘗不是如此?
捨身菩薩
願學生們此時在他們的身體上劃下無數刀,
也不願將來他們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證嚴上人說:「人性本善,人人心中都有愛,但許多人的愛是深深埋藏起來。愛心最完美的表達,就是付出;以智慧付出愛心,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
如果心中的善念被啟發,那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這個真善美的境界,真的在慈濟醫學院解剖學科呈現給了大眾。
「捨身菩薩」就是慈濟人對大體捐贈者最崇敬的稱號(又稱『無語良師』),只要到過慈濟醫學院解剖學科參觀的人士,在他們心中都有著同樣的震撼及相同的感受: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裏對生命更尊重,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在這裏,捐獻出自己的大體,成為「大捨堂」中的一員,那真是最後莊嚴落腳之處。
證嚴上人對捐贈大體的呼籲,即使在台灣如此忌諱死亡的風氣下,都能得到熱烈的回響,絕不是偶然的。因為,捐贈者及捐贈者的家屬都親眼目睹,沒有一個地方能做到像這裏這麼好,對大體如此地尊重,令他們覺得死後能側身於此廟堂也是一種殊榮。
「大捨堂」中的「捨身菩薩」,學生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不論他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生前是富是貧;是達官顯貴或者是販夫走卒,都是學生們心目中真正的「老師」。因為,他們捨下了「我」,「遺愛人間」,留給人間一份善念。
那股善念令學生不再害怕,捐贈者也是共同研究一個主題中的一員,就像是教導他們這一小組的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不但教導了他們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教導他們什麼是「愛」。那些醫學院的學生,小心翼翼地開始解剖;學期結束時,又非常細心地將大體老師各部位縫合,對大體老師十分尊重;當大體老師要火化前的追思儀式,學生們自動地寫信給老師並推舉代表上台作心得分享,那充滿了感恩的字字句句,常令捐贈者家屬不禁落下感激之淚。與學生們共處了一學期的老師就要離去﹙火化﹚,那依依不捨的情懷,真實地呈現出「真善美的世界」。因為他們都懂得「捨」,而且在捨中有「愛」,最可貴的是,他們心甘情願地捨,寧願學生們在他們身體上劃下無數刀,也不願將來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大家都讚嘆「捨身菩薩」了不起,他們卻都輕描淡寫地說「沒什麼!感恩大家幫我資源回收、廢物利用,讓臭皮囊還有剩餘價值,」
也不願將來他們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證嚴上人說:「人性本善,人人心中都有愛,但許多人的愛是深深埋藏起來。愛心最完美的表達,就是付出;以智慧付出愛心,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
如果心中的善念被啟發,那無形的愛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這個真善美的境界,真的在慈濟醫學院解剖學科呈現給了大眾。
「捨身菩薩」就是慈濟人對大體捐贈者最崇敬的稱號(又稱『無語良師』),只要到過慈濟醫學院解剖學科參觀的人士,在他們心中都有著同樣的震撼及相同的感受: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裏對生命更尊重,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在這裏,捐獻出自己的大體,成為「大捨堂」中的一員,那真是最後莊嚴落腳之處。
證嚴上人對捐贈大體的呼籲,即使在台灣如此忌諱死亡的風氣下,都能得到熱烈的回響,絕不是偶然的。因為,捐贈者及捐贈者的家屬都親眼目睹,沒有一個地方能做到像這裏這麼好,對大體如此地尊重,令他們覺得死後能側身於此廟堂也是一種殊榮。
「大捨堂」中的「捨身菩薩」,學生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不論他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生前是富是貧;是達官顯貴或者是販夫走卒,都是學生們心目中真正的「老師」。因為,他們捨下了「我」,「遺愛人間」,留給人間一份善念。
那股善念令學生不再害怕,捐贈者也是共同研究一個主題中的一員,就像是教導他們這一小組的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不但教導了他們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教導他們什麼是「愛」。那些醫學院的學生,小心翼翼地開始解剖;學期結束時,又非常細心地將大體老師各部位縫合,對大體老師十分尊重;當大體老師要火化前的追思儀式,學生們自動地寫信給老師並推舉代表上台作心得分享,那充滿了感恩的字字句句,常令捐贈者家屬不禁落下感激之淚。與學生們共處了一學期的老師就要離去﹙火化﹚,那依依不捨的情懷,真實地呈現出「真善美的世界」。因為他們都懂得「捨」,而且在捨中有「愛」,最可貴的是,他們心甘情願地捨,寧願學生們在他們身體上劃下無數刀,也不願將來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大家都讚嘆「捨身菩薩」了不起,他們卻都輕描淡寫地說「沒什麼!感恩大家幫我資源回收、廢物利用,讓臭皮囊還有剩餘價值,」
念頭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
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心念;
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
德行就會破壞無遺。
唐太宗時代,是中國佛教大放光明的時期,玄奘大師印度取經的事蹟,透過《西遊記》神化式的敘述,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收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徒弟----窺基法師,又稱「三車法師」。
窺基法師自幼聰敏,出身富貴家庭,叔叔是太宗的大將,玄奘大師度他出家時,他提出三個條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帶一車的黃金;喜歡讀書,要帶一車的書;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伺候他,故人稱「三車法師」。雖然當時頗引人議論,但後來窺基法師還是成為當代高僧。
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就是發生在窺基法師的身上----
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中國律宗的初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動得天人供養,所以勿需托缽,吃飯時間,天人自然會送供養給他。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在此精進,就要上山拜訪。
道宣律師聽到窺基法師要來,對於窺基法師的學問當然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起輕慢心,所以想藉此機會教訓窺基法師,讓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養的聖境,以顯示自己嚴持戒律的德行感應。
哪知中午都過了,天人竟沒有送供養來。窺基法師離去後第二天中午,天人再度送供養來,道宣律師問天人:「昨天為什麼不送供養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護法神嚴密地將此山團團圍住,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罷滿身大汗,立刻心生懺悔。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心念,像道宣律師這樣的高僧大德,偶爾還會有煩惱習氣起現行。所以說,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德行就被破壞無遺。
古德云:「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一關透不過,妄念紛飛,清淨心註定尋不回。
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心念;
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
德行就會破壞無遺。
唐太宗時代,是中國佛教大放光明的時期,玄奘大師印度取經的事蹟,透過《西遊記》神化式的敘述,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收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徒弟----窺基法師,又稱「三車法師」。
窺基法師自幼聰敏,出身富貴家庭,叔叔是太宗的大將,玄奘大師度他出家時,他提出三個條件:出家生活太苦了,他要帶一車的黃金;喜歡讀書,要帶一車的書;還要帶一車的美女來伺候他,故人稱「三車法師」。雖然當時頗引人議論,但後來窺基法師還是成為當代高僧。
有一則很有名的公案,就是發生在窺基法師的身上----
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中國律宗的初祖,持戒精嚴,日中一食,感動得天人供養,所以勿需托缽,吃飯時間,天人自然會送供養給他。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在此精進,就要上山拜訪。
道宣律師聽到窺基法師要來,對於窺基法師的學問當然很佩服,但是對於他的行持就生起輕慢心,所以想藉此機會教訓窺基法師,讓他看看中午有天人送供養的聖境,以顯示自己嚴持戒律的德行感應。
哪知中午都過了,天人竟沒有送供養來。窺基法師離去後第二天中午,天人再度送供養來,道宣律師問天人:「昨天為什麼不送供養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護法神嚴密地將此山團團圍住,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罷滿身大汗,立刻心生懺悔。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要照顧自己的心念,像道宣律師這樣的高僧大德,偶爾還會有煩惱習氣起現行。所以說,只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德行就被破壞無遺。
古德云:「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一關透不過,妄念紛飛,清淨心註定尋不回。
弟子用心, 師父放心
做慈濟最重要的,
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
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
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
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古大德也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尚未進入慈濟前,這些話對我而言,真是難信難解。
眾所周知,慈濟法門屬「行」門,證嚴上人屢次開示皆鼓勵我們:「做,就對了!」說實在的,剛開始做慈濟時心中仍不免懷疑:要如何做才「真對」呢?
就在我第一次參加智障院訪視,看到那些智障兒不由自主地躺在那,必須靠著別人的護理,才能苟延殘喘地活著,我才真正體悟到人生苦短,健全人身已不易,聽聞佛法更是難,願解如來真實義,豈不是難上加難嗎?也才終於瞭解「做,就對了!」的真實意義。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臨在人世間,他告訴我們一件我們從來不知道的事實----那就是我們也能覺悟,可以像他一樣見到宇宙的真相;而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淨化自己的心,就能見到宇宙的真相,也就不再迷惑了。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佛法因為被複雜化、形式化,甚至神化而式微。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許下了「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三個願望,即直接稟承佛陀的教化----「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
慈濟三十多年來從不更移的信念,就是致力於啟發人心的大愛。因為救世利益眾生,要從心救起,救不好人的心,就絕對無法救世。佛教的傳承即建立在菩薩的精神上,所以佛陀教導眾生都來當菩薩。
想到菩薩,又使我回憶初入佛門時的困惑:我想像的菩薩是泥塑、木雕、石刻、彩繪,高高在上讓人們膜拜、求平安、祈福報。事實上,菩薩的精神是「我將身心奉塵剎,以此而為報四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亦即慈濟人常常說的----大愛與感恩。
證嚴上人為匡正迷信、恢復佛陀的教化,替菩薩重新定義----會吃飯、會穿衣、會走路、會救人的人;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學佛,就是要先學菩薩的精神,當下承擔,自己就是菩薩;而菩薩的責任要先淨化自己的心,逐次影響周遭的人,啟發人們心中的大愛。這就是慈濟的「人間菩薩道」。
慈濟世界是一個大團體,做慈濟最重要的,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若聽人說:「慈濟人不應該是這樣子」時,我們就要警惕,反省自己的菩薩形象有沒有顧好(戒);反過來說,如果真情相待,別人一定有所感受(定),也就會以真情回報;淨因薰習,自然得輕安自在(慧)。
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佛陀給菩薩的標準。眾生由於心中裝滿千差萬別的相,故有生滅輪迴;因此,做菩薩心中要清淨,因為有相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煩惱、不清淨。
做菩薩也要「為善競爭」,即時把握因緣精進不息,而非爭名奪利。如果做慈濟還要爭什麼「職務或頭銜」才要做,或者不照「我」的標準就不做;這種「著相布施」,就不能稱之為「慈濟菩薩」了。
「菩薩心」是清淨的;「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菩薩心心念念不忘幫助眾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服務。雖然勤奮刻苦地為他人工作,沒有任何回報,但仍心存感恩(無所求地付出),所以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內心永遠是清淨光明。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離開世間,就是以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修成清淨圓滿的菩薩行。
上人曾經表示:「創造慈濟,為的是讓大家由善門入佛門。我很用心地將修行路化深為淺,鋪成一條很平坦的路,讓大家走得安穩、實在,不會有危險;只要將腳抬高、跨過門檻,就可走上這條康莊大道。慈濟所做的是很實在的事,大家所走的路就是佛經所說的道理。其實,經上所說,莫非都在教導大家度人、救人;而慈濟人做的正是救人、度人之事。」
眾生心有生滅,生滅的心看不見真相,因此往往迷惑於人、事、物,而生起貪瞋癡等煩惱,使世間紛擾不息。我們有幸獲得人身、見聞佛法、巧遇明師,並深具善根、福德、因緣,進入慈濟世界當思來之不易,更應勇猛精進。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應抱持「菩薩遊戲人間」的應世態度,凡事不計較,以心轉境。只要大家都自願當上人的「用心弟子」,不但自己成就,上人也自然「放心」!
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
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
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
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古大德也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尚未進入慈濟前,這些話對我而言,真是難信難解。
眾所周知,慈濟法門屬「行」門,證嚴上人屢次開示皆鼓勵我們:「做,就對了!」說實在的,剛開始做慈濟時心中仍不免懷疑:要如何做才「真對」呢?
就在我第一次參加智障院訪視,看到那些智障兒不由自主地躺在那,必須靠著別人的護理,才能苟延殘喘地活著,我才真正體悟到人生苦短,健全人身已不易,聽聞佛法更是難,願解如來真實義,豈不是難上加難嗎?也才終於瞭解「做,就對了!」的真實意義。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臨在人世間,他告訴我們一件我們從來不知道的事實----那就是我們也能覺悟,可以像他一樣見到宇宙的真相;而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淨化自己的心,就能見到宇宙的真相,也就不再迷惑了。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佛法因為被複雜化、形式化,甚至神化而式微。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許下了「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三個願望,即直接稟承佛陀的教化----「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
慈濟三十多年來從不更移的信念,就是致力於啟發人心的大愛。因為救世利益眾生,要從心救起,救不好人的心,就絕對無法救世。佛教的傳承即建立在菩薩的精神上,所以佛陀教導眾生都來當菩薩。
想到菩薩,又使我回憶初入佛門時的困惑:我想像的菩薩是泥塑、木雕、石刻、彩繪,高高在上讓人們膜拜、求平安、祈福報。事實上,菩薩的精神是「我將身心奉塵剎,以此而為報四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亦即慈濟人常常說的----大愛與感恩。
證嚴上人為匡正迷信、恢復佛陀的教化,替菩薩重新定義----會吃飯、會穿衣、會走路、會救人的人;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學佛,就是要先學菩薩的精神,當下承擔,自己就是菩薩;而菩薩的責任要先淨化自己的心,逐次影響周遭的人,啟發人們心中的大愛。這就是慈濟的「人間菩薩道」。
慈濟世界是一個大團體,做慈濟最重要的,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若聽人說:「慈濟人不應該是這樣子」時,我們就要警惕,反省自己的菩薩形象有沒有顧好(戒);反過來說,如果真情相待,別人一定有所感受(定),也就會以真情回報;淨因薰習,自然得輕安自在(慧)。
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佛陀給菩薩的標準。眾生由於心中裝滿千差萬別的相,故有生滅輪迴;因此,做菩薩心中要清淨,因為有相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煩惱、不清淨。
做菩薩也要「為善競爭」,即時把握因緣精進不息,而非爭名奪利。如果做慈濟還要爭什麼「職務或頭銜」才要做,或者不照「我」的標準就不做;這種「著相布施」,就不能稱之為「慈濟菩薩」了。
「菩薩心」是清淨的;「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菩薩心心念念不忘幫助眾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服務。雖然勤奮刻苦地為他人工作,沒有任何回報,但仍心存感恩(無所求地付出),所以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內心永遠是清淨光明。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離開世間,就是以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修成清淨圓滿的菩薩行。
上人曾經表示:「創造慈濟,為的是讓大家由善門入佛門。我很用心地將修行路化深為淺,鋪成一條很平坦的路,讓大家走得安穩、實在,不會有危險;只要將腳抬高、跨過門檻,就可走上這條康莊大道。慈濟所做的是很實在的事,大家所走的路就是佛經所說的道理。其實,經上所說,莫非都在教導大家度人、救人;而慈濟人做的正是救人、度人之事。」
眾生心有生滅,生滅的心看不見真相,因此往往迷惑於人、事、物,而生起貪瞋癡等煩惱,使世間紛擾不息。我們有幸獲得人身、見聞佛法、巧遇明師,並深具善根、福德、因緣,進入慈濟世界當思來之不易,更應勇猛精進。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應抱持「菩薩遊戲人間」的應世態度,凡事不計較,以心轉境。只要大家都自願當上人的「用心弟子」,不但自己成就,上人也自然「放心」!
水月非月
我們真正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明月,
清涼、潔白、無染而如如不動;
習氣則似水中的倒影,
只不過是一種幻相,並不真實。
日本禪宗的盤珪禪師,他是臨濟宗的傳承,有則公案如下:
一天,學僧來求教盤珪禪師:「弟子生來脾氣暴躁,難以制止,究竟應如何對治﹖」
「這倒是非常奇怪,」盤珪說:「讓我看看那是什麼﹖」
「現在沒辦法拿出來給你看。」學僧回答說。
「什麼時候可以給我看﹖」盤珪說。
「它來時不可預料。」學僧答道。
「那麼,可見它不是你的真正本性,否則的話,你應該隨時可以指出來給我看。你並非生來就有它,你的父母也沒有把它傳給你,好好想想看﹗」
習氣就像倒映在水中的月影一樣,隨著水波的蕩漾,呈現許多不同的形狀,但是它究竟不是那高掛在天空的月亮。古德嘗說:「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事實上,我們真正的本性就像那天上的明月,清涼、潔白、無染而如如不動;而水中的倒影只不過是一種幻相,不是真實的。所以,盤珪禪師要他拿出來看,他卻拿不出來。一個人會思想偏差或觀念不正,通常都不是「生來如此」,而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改正,經過長時期的熏染,變為習慣成自然,就很難再改了﹗
眾生就是因為「習慣於」執著世間的一切,認為它是真實的,所以只知有「心」而不知有「性」。心與性是不同的。「心」是凡夫心,學佛雖有那份「決心」,但缺少那分「定性」,很容易被環境所轉,而意志動搖。「決心」是「定性」的初步,「定性」是「決心」的歸宿。我們初學佛一定要下那分決心,不下那分決心,就沒有辦法學佛。
有些人覺得慈濟很好,下定決心來做慈濟。經過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將就別人,仍固執自己的意見,別人不改變,他也不改變,人我是非爭執不下,心中便生起煩惱;那分決心及意志,漸漸動搖,因此就無法將那分「決心」入於「定性」,當然就無法顯出「德相」來。
「德」就是所得,下功夫已經到達「忍人所不能忍」,也就是「沒什麼叫做忍」的程度,稱為「德性」。開始的時候,決心修行,當然會感受到苦;如果能夠真的輕安自在,「人」,不會傷到我的心,「事」,也不會傷到我的心;「是」我不會真歡喜,「非」我也不生氣。到達「忍無所忍」的境界,那分修行的決心就入於我們的本性,「永不退轉」的德性就能夠堅固起來。
佛陀在修行的時候,不論再辛苦、再困難、犧牲再大,他都在所不惜。他那分「付出給眾生的心」是永不動搖,這份「常」就入於「德性」中,而稱為「常德」。因此,我們修行就是要多用心,時時改正自己不好的習氣,無論環境或者人事如何改變,學佛就是要學得如如不動,輕安自在。
清涼、潔白、無染而如如不動;
習氣則似水中的倒影,
只不過是一種幻相,並不真實。
日本禪宗的盤珪禪師,他是臨濟宗的傳承,有則公案如下:
一天,學僧來求教盤珪禪師:「弟子生來脾氣暴躁,難以制止,究竟應如何對治﹖」
「這倒是非常奇怪,」盤珪說:「讓我看看那是什麼﹖」
「現在沒辦法拿出來給你看。」學僧回答說。
「什麼時候可以給我看﹖」盤珪說。
「它來時不可預料。」學僧答道。
「那麼,可見它不是你的真正本性,否則的話,你應該隨時可以指出來給我看。你並非生來就有它,你的父母也沒有把它傳給你,好好想想看﹗」
習氣就像倒映在水中的月影一樣,隨著水波的蕩漾,呈現許多不同的形狀,但是它究竟不是那高掛在天空的月亮。古德嘗說:「菩薩心如清涼月,常遊太虛畢竟空。」事實上,我們真正的本性就像那天上的明月,清涼、潔白、無染而如如不動;而水中的倒影只不過是一種幻相,不是真實的。所以,盤珪禪師要他拿出來看,他卻拿不出來。一個人會思想偏差或觀念不正,通常都不是「生來如此」,而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不及時改正,經過長時期的熏染,變為習慣成自然,就很難再改了﹗
眾生就是因為「習慣於」執著世間的一切,認為它是真實的,所以只知有「心」而不知有「性」。心與性是不同的。「心」是凡夫心,學佛雖有那份「決心」,但缺少那分「定性」,很容易被環境所轉,而意志動搖。「決心」是「定性」的初步,「定性」是「決心」的歸宿。我們初學佛一定要下那分決心,不下那分決心,就沒有辦法學佛。
有些人覺得慈濟很好,下定決心來做慈濟。經過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將就別人,仍固執自己的意見,別人不改變,他也不改變,人我是非爭執不下,心中便生起煩惱;那分決心及意志,漸漸動搖,因此就無法將那分「決心」入於「定性」,當然就無法顯出「德相」來。
「德」就是所得,下功夫已經到達「忍人所不能忍」,也就是「沒什麼叫做忍」的程度,稱為「德性」。開始的時候,決心修行,當然會感受到苦;如果能夠真的輕安自在,「人」,不會傷到我的心,「事」,也不會傷到我的心;「是」我不會真歡喜,「非」我也不生氣。到達「忍無所忍」的境界,那分修行的決心就入於我們的本性,「永不退轉」的德性就能夠堅固起來。
佛陀在修行的時候,不論再辛苦、再困難、犧牲再大,他都在所不惜。他那分「付出給眾生的心」是永不動搖,這份「常」就入於「德性」中,而稱為「常德」。因此,我們修行就是要多用心,時時改正自己不好的習氣,無論環境或者人事如何改變,學佛就是要學得如如不動,輕安自在。
一幅美麗的畫面
在宏都拉斯的這場災難裡,
最讓人感動的是有那麼多來自各國的援助;
與災民素不相識的人,
不約而同匯聚在此幫忙,
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啊!
一九九八年十月,正當美國各地慈濟人歡欣鼓舞地慶祝美國分會九歲生日的時候,密契颶風亦悄悄地由宏都拉斯北方的離島登陸,循著北中西方向席捲整個中美洲。
宏都拉斯首當其衝,受災最為嚴重,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慈濟接獲求援消息,決定派出以美國分會成員為主的勘災團,我因此成為其中一員。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勘災,除了學習到許多勘災專業,也從勘災行動及精神層面獲得不少體悟,真是不虛此行。
一天下午,我們探訪宏國首府----德古斯加巴市(Tegucigalpa)一處貧民區,那是位於偏遠郊外的小丘陵。
貧民區大部分都是木製房屋,坪數小、沒有隔間,頂多只用繩子布幔隔開。
走著、走著,走出了貧民區,來到一處山坡上。時值黃昏,天邊出現晚霞與彩虹,同時映入眼簾的,是遠方一幢聳立於小山上、金碧輝煌的教堂。這座尖頂華麗的教堂仿中古時期建造,建築造型奇特,加上晚霞與彩虹的襯托,簡直像人間的玉宇瓊樓。回首望望貧民區,想想災區、再看看前面的教堂,站在旁邊的阿貴師兄不經意地說:「如果他們能住在那裡該有多好!」
此次勘災行程相當緊密,除了忙著採購消毒器材、設備與淨水藥品外,大部分時間皆在發放藥品、食物、糖果給四個收容所的災民。張參事因為替我們擔任西班牙語翻譯的因緣,對慈濟賑災的理念----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比我們還熟悉。這一天,他悄悄地徵詢我們的意見;據他所知,郊區有兩處收容所根本沒有人照顧,問我們願不願意去?
這簡直是問到重點,哪有不去之理?於是,我們立刻趕到超級市場採購玉米粉、各類食品蔬菜、日用品等,當然也準備了糖果給小朋友。
俗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在宏都拉斯這麼大的災難裡,小孩是毫無感覺的。我記得每到收容所時,首先聽到的聲音就是兒童嬉戲的歡笑聲,尤其開始發放糖果時,當地孩子們綻開天真無邪的笑容,不停地說:「謝謝!」真令人疼惜。
大家發放糖果時,有一位長得很清秀、略帶點羞澀的小女孩站在一旁,當別的小朋友皆為了向前領取糖果而擠成一團,她卻一點兒也不心動。有位師兄實在忍不住,催促她去拿糖果,而小女孩卻不慌不忙地規規矩矩排隊……
宏都拉斯的災情真是百年罕見,我們停留在首府的八天裡,深深體會到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如果自己投生在這片土地上,又能如何?
各國的救援行動也很讓人感動。法國不僅援助金錢,在風災之前即派駐醫療團在首府地區診療。此醫療團頗具規模,並在當地收容所附近安置有淨水設備,我們與該團人員接觸後得知,他們將在此駐守四個月。
墨西哥醫療團就不像法國那麼富裕,他們設在 Infop 的收容所,災民大約有三千多人。當我們探視該收容所,發現醫療團藥局的存藥竟然沒有我們帶來的多;因此,我們不但將帶來的藥品全部贈送,而且答應供給他們需要的藥品。此外,墨西哥還派遣大隊工兵,包括挖土機、推土機等設備,對宏都拉斯災情幫助甚大。在災區,我們無意中遇到兩位中華民國陸軍官校與宏都拉斯軍校的交換學生,他們也出動幫忙鏟土。
而日本自衛隊也派遣六架運輸機,運送一個攜帶消毒設備的野戰醫療團來此,持續兩星期噴灑消毒劑,以防病菌蔓延。記得當年日本神戶大地震死傷慘重,因預防嚴密並未造成疾病蔓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作業方式,以作為將來慈濟醫療團來時的借鏡。
另外,我們接觸到泛美衛生組織(O. P. S),他們提供許多寶貴的資訊,同時也遇到與慈濟多次合作國際賑災的法國世界醫師聯盟 (M. D. M)。
最讓我感恩的是,在宏都拉斯的這場災難裡,看到那麼多救援的人。這中間有著什麼樣的因緣呢?
在有苦難的地方,能及時伸出你的援手,那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而這正是佛教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最讓人感動的是有那麼多來自各國的援助;
與災民素不相識的人,
不約而同匯聚在此幫忙,
這是多麼美麗的畫面啊!
一九九八年十月,正當美國各地慈濟人歡欣鼓舞地慶祝美國分會九歲生日的時候,密契颶風亦悄悄地由宏都拉斯北方的離島登陸,循著北中西方向席捲整個中美洲。
宏都拉斯首當其衝,受災最為嚴重,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慈濟接獲求援消息,決定派出以美國分會成員為主的勘災團,我因此成為其中一員。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勘災,除了學習到許多勘災專業,也從勘災行動及精神層面獲得不少體悟,真是不虛此行。
一天下午,我們探訪宏國首府----德古斯加巴市(Tegucigalpa)一處貧民區,那是位於偏遠郊外的小丘陵。
貧民區大部分都是木製房屋,坪數小、沒有隔間,頂多只用繩子布幔隔開。
走著、走著,走出了貧民區,來到一處山坡上。時值黃昏,天邊出現晚霞與彩虹,同時映入眼簾的,是遠方一幢聳立於小山上、金碧輝煌的教堂。這座尖頂華麗的教堂仿中古時期建造,建築造型奇特,加上晚霞與彩虹的襯托,簡直像人間的玉宇瓊樓。回首望望貧民區,想想災區、再看看前面的教堂,站在旁邊的阿貴師兄不經意地說:「如果他們能住在那裡該有多好!」
此次勘災行程相當緊密,除了忙著採購消毒器材、設備與淨水藥品外,大部分時間皆在發放藥品、食物、糖果給四個收容所的災民。張參事因為替我們擔任西班牙語翻譯的因緣,對慈濟賑災的理念----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比我們還熟悉。這一天,他悄悄地徵詢我們的意見;據他所知,郊區有兩處收容所根本沒有人照顧,問我們願不願意去?
這簡直是問到重點,哪有不去之理?於是,我們立刻趕到超級市場採購玉米粉、各類食品蔬菜、日用品等,當然也準備了糖果給小朋友。
俗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在宏都拉斯這麼大的災難裡,小孩是毫無感覺的。我記得每到收容所時,首先聽到的聲音就是兒童嬉戲的歡笑聲,尤其開始發放糖果時,當地孩子們綻開天真無邪的笑容,不停地說:「謝謝!」真令人疼惜。
大家發放糖果時,有一位長得很清秀、略帶點羞澀的小女孩站在一旁,當別的小朋友皆為了向前領取糖果而擠成一團,她卻一點兒也不心動。有位師兄實在忍不住,催促她去拿糖果,而小女孩卻不慌不忙地規規矩矩排隊……
宏都拉斯的災情真是百年罕見,我們停留在首府的八天裡,深深體會到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如果自己投生在這片土地上,又能如何?
各國的救援行動也很讓人感動。法國不僅援助金錢,在風災之前即派駐醫療團在首府地區診療。此醫療團頗具規模,並在當地收容所附近安置有淨水設備,我們與該團人員接觸後得知,他們將在此駐守四個月。
墨西哥醫療團就不像法國那麼富裕,他們設在 Infop 的收容所,災民大約有三千多人。當我們探視該收容所,發現醫療團藥局的存藥竟然沒有我們帶來的多;因此,我們不但將帶來的藥品全部贈送,而且答應供給他們需要的藥品。此外,墨西哥還派遣大隊工兵,包括挖土機、推土機等設備,對宏都拉斯災情幫助甚大。在災區,我們無意中遇到兩位中華民國陸軍官校與宏都拉斯軍校的交換學生,他們也出動幫忙鏟土。
而日本自衛隊也派遣六架運輸機,運送一個攜帶消毒設備的野戰醫療團來此,持續兩星期噴灑消毒劑,以防病菌蔓延。記得當年日本神戶大地震死傷慘重,因預防嚴密並未造成疾病蔓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作業方式,以作為將來慈濟醫療團來時的借鏡。
另外,我們接觸到泛美衛生組織(O. P. S),他們提供許多寶貴的資訊,同時也遇到與慈濟多次合作國際賑災的法國世界醫師聯盟 (M. D. M)。
最讓我感恩的是,在宏都拉斯的這場災難裡,看到那麼多救援的人。這中間有著什麼樣的因緣呢?
在有苦難的地方,能及時伸出你的援手,那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而這正是佛教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本來成佛
佛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證嚴上人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有一則公案如是說:德山禪師生病時,「疼嗎?」弟子問和尚,答曰:「有個不疼的」。弟子又問 :「如何是不疼者?」師答:「啊喲啊喲!」。
又如洞山禪師生病,弟子問安;師答:「有不病者。」「不病者還看和尚嗎?」弟子問。答:「老僧看他有份!」
這些禪宗祖師,能在肉體病痛時,了知有不疼不病者,徹悟本性之如來藏,這就是金剛智慧。
久遠劫前,常放光明王如來宣說過一部經,當時無量會眾皆已成佛,世尊亦是因聞此法而成佛。這部經就是曾經東晉三藏法師陀跋陀羅翻譯,後來唐朝密宗的大德不空金剛阿闍黎又再譯,名為《大方廣如來藏經》。
「藏」,隱藏、內有之意。「如來藏」者,如來法身功德,一切眾生本具,在
聖不增,在凡不減。於此經中,世尊以種種善巧譬喻,直接說明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以下謹列舉經中四個譬喻說明之:
〈一〉譬如岩樹蜜,無量蜂圍繞,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 ,猶如岩樹蜜,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第一個譬喻:如來藏就好比是樹裡頭的蜜,煩惱就像是守護蜜的蜂;只要將煩惱去除,就能受用現成的如來藏。
〈二〉譬一切粳糧,皮殻未除蕩,貧者猶賤之,謂為可棄物;
外雖是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殻已,乃為王者膳。
第二個譬喻更妙:粳糧中如果有米帶殼未落,一般人會輕賤它,就把它扔了;可是這殼中的米,和我們吃的乃至國王吃的米,一模一樣。米就好比是如來藏,米的殼就好比是煩惱,只要去除煩惱的殼,如來藏本來現成。
〈三〉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天眼者乃見,即以告眾人;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隨意而受用,親屬悉蒙慶。
第三個譬喻是真金:真金掉在髒東西裏頭,只要把外表洗乾淨,金子還是金子。髒東西好比無量煩惱,金子就好比如來藏。
〈四〉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黑土;
鑄師量已冷,問模令質現,眾穢既已除,相好畫然顯。
最後一個譬喻就是真金佛像:鑄金佛像時,將金子燒熔注入模中,等金冷卻後佛像即鑄成。可是從外面看,只能看到模子,必須把模子打開,才能見到真金佛像。模子就像煩惱,佛像就是如來藏。
世尊之所以演說種種譬喻,就是要眾生了知:縱於煩惱中起愚痴,因貪瞋癡而勃然大怒之時,心中如來藏依然放大光明轉大法輪,只要將煩惱的模子一去,佛性就能透顯而出。
《圓覺經》中有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或有古德認為翻譯得不好,應該是「本來是佛」比較恰當。不論如何,眾生「本來成佛」即佛出世的初衷。當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娑婆世界,悟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煩惱,只要用智慧摧破一切煩惱,如來智慧德相是現成的。
佛說《如來藏經》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的「本心」是已經成佛的心,具足如來智、如來身、如來眼,與佛同等的心,又稱之為「佛性」。只要去除煩惱翳覆,如來藏本來現成。
學佛就是要「去」掉東西,不是要「得」到東西。今天許多學佛的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往往加深了所知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義;因為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來學佛,正好顛倒而行。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學問愈學愈多,煩惱也越來越多,一點兒也不受用。
所以禪宗常說:「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所謂 「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換句話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現在的我是清淨的我,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我還是在的,只是沒有煩惱了!
證嚴上人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有一則公案如是說:德山禪師生病時,「疼嗎?」弟子問和尚,答曰:「有個不疼的」。弟子又問 :「如何是不疼者?」師答:「啊喲啊喲!」。
又如洞山禪師生病,弟子問安;師答:「有不病者。」「不病者還看和尚嗎?」弟子問。答:「老僧看他有份!」
這些禪宗祖師,能在肉體病痛時,了知有不疼不病者,徹悟本性之如來藏,這就是金剛智慧。
久遠劫前,常放光明王如來宣說過一部經,當時無量會眾皆已成佛,世尊亦是因聞此法而成佛。這部經就是曾經東晉三藏法師陀跋陀羅翻譯,後來唐朝密宗的大德不空金剛阿闍黎又再譯,名為《大方廣如來藏經》。
「藏」,隱藏、內有之意。「如來藏」者,如來法身功德,一切眾生本具,在
聖不增,在凡不減。於此經中,世尊以種種善巧譬喻,直接說明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以下謹列舉經中四個譬喻說明之:
〈一〉譬如岩樹蜜,無量蜂圍繞,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 ,猶如岩樹蜜,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第一個譬喻:如來藏就好比是樹裡頭的蜜,煩惱就像是守護蜜的蜂;只要將煩惱去除,就能受用現成的如來藏。
〈二〉譬一切粳糧,皮殻未除蕩,貧者猶賤之,謂為可棄物;
外雖是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殻已,乃為王者膳。
第二個譬喻更妙:粳糧中如果有米帶殼未落,一般人會輕賤它,就把它扔了;可是這殼中的米,和我們吃的乃至國王吃的米,一模一樣。米就好比是如來藏,米的殼就好比是煩惱,只要去除煩惱的殼,如來藏本來現成。
〈三〉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天眼者乃見,即以告眾人;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隨意而受用,親屬悉蒙慶。
第三個譬喻是真金:真金掉在髒東西裏頭,只要把外表洗乾淨,金子還是金子。髒東西好比無量煩惱,金子就好比如來藏。
〈四〉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黑土;
鑄師量已冷,問模令質現,眾穢既已除,相好畫然顯。
最後一個譬喻就是真金佛像:鑄金佛像時,將金子燒熔注入模中,等金冷卻後佛像即鑄成。可是從外面看,只能看到模子,必須把模子打開,才能見到真金佛像。模子就像煩惱,佛像就是如來藏。
世尊之所以演說種種譬喻,就是要眾生了知:縱於煩惱中起愚痴,因貪瞋癡而勃然大怒之時,心中如來藏依然放大光明轉大法輪,只要將煩惱的模子一去,佛性就能透顯而出。
《圓覺經》中有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或有古德認為翻譯得不好,應該是「本來是佛」比較恰當。不論如何,眾生「本來成佛」即佛出世的初衷。當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娑婆世界,悟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煩惱,只要用智慧摧破一切煩惱,如來智慧德相是現成的。
佛說《如來藏經》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的「本心」是已經成佛的心,具足如來智、如來身、如來眼,與佛同等的心,又稱之為「佛性」。只要去除煩惱翳覆,如來藏本來現成。
學佛就是要「去」掉東西,不是要「得」到東西。今天許多學佛的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往往加深了所知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義;因為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來學佛,正好顛倒而行。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學問愈學愈多,煩惱也越來越多,一點兒也不受用。
所以禪宗常說:「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所謂 「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換句話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現在的我是清淨的我,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我還是在的,只是沒有煩惱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