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證嚴上人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有一則公案如是說:德山禪師生病時,「疼嗎?」弟子問和尚,答曰:「有個不疼的」。弟子又問 :「如何是不疼者?」師答:「啊喲啊喲!」。
又如洞山禪師生病,弟子問安;師答:「有不病者。」「不病者還看和尚嗎?」弟子問。答:「老僧看他有份!」
這些禪宗祖師,能在肉體病痛時,了知有不疼不病者,徹悟本性之如來藏,這就是金剛智慧。
久遠劫前,常放光明王如來宣說過一部經,當時無量會眾皆已成佛,世尊亦是因聞此法而成佛。這部經就是曾經東晉三藏法師陀跋陀羅翻譯,後來唐朝密宗的大德不空金剛阿闍黎又再譯,名為《大方廣如來藏經》。
「藏」,隱藏、內有之意。「如來藏」者,如來法身功德,一切眾生本具,在
聖不增,在凡不減。於此經中,世尊以種種善巧譬喻,直接說明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以下謹列舉經中四個譬喻說明之:
〈一〉譬如岩樹蜜,無量蜂圍繞,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 ,猶如岩樹蜜,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第一個譬喻:如來藏就好比是樹裡頭的蜜,煩惱就像是守護蜜的蜂;只要將煩惱去除,就能受用現成的如來藏。
〈二〉譬一切粳糧,皮殻未除蕩,貧者猶賤之,謂為可棄物;
外雖是無用,內實不毀壞,除去皮殻已,乃為王者膳。
第二個譬喻更妙:粳糧中如果有米帶殼未落,一般人會輕賤它,就把它扔了;可是這殼中的米,和我們吃的乃至國王吃的米,一模一樣。米就好比是如來藏,米的殼就好比是煩惱,只要去除煩惱的殼,如來藏本來現成。
〈三〉如金在不淨,隱沒莫能見,天眼者乃見,即以告眾人;
汝等若出之,洗滌令清淨,隨意而受用,親屬悉蒙慶。
第三個譬喻是真金:真金掉在髒東西裏頭,只要把外表洗乾淨,金子還是金子。髒東西好比無量煩惱,金子就好比如來藏。
〈四〉譬如大冶鑄,無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觀,但見焦黑土;
鑄師量已冷,問模令質現,眾穢既已除,相好畫然顯。
最後一個譬喻就是真金佛像:鑄金佛像時,將金子燒熔注入模中,等金冷卻後佛像即鑄成。可是從外面看,只能看到模子,必須把模子打開,才能見到真金佛像。模子就像煩惱,佛像就是如來藏。
世尊之所以演說種種譬喻,就是要眾生了知:縱於煩惱中起愚痴,因貪瞋癡而勃然大怒之時,心中如來藏依然放大光明轉大法輪,只要將煩惱的模子一去,佛性就能透顯而出。
《圓覺經》中有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或有古德認為翻譯得不好,應該是「本來是佛」比較恰當。不論如何,眾生「本來成佛」即佛出世的初衷。當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娑婆世界,悟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煩惱,只要用智慧摧破一切煩惱,如來智慧德相是現成的。
佛說《如來藏經》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的「本心」是已經成佛的心,具足如來智、如來身、如來眼,與佛同等的心,又稱之為「佛性」。只要去除煩惱翳覆,如來藏本來現成。
學佛就是要「去」掉東西,不是要「得」到東西。今天許多學佛的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往往加深了所知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義;因為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來學佛,正好顛倒而行。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學問愈學愈多,煩惱也越來越多,一點兒也不受用。
所以禪宗常說:「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所謂 「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換句話說,只要放下心中的一切,就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現在的我是清淨的我,而不是那個煩惱的我;我還是在的,只是沒有煩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