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濟最重要的,
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
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
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
開經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古大德也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尚未進入慈濟前,這些話對我而言,真是難信難解。
眾所周知,慈濟法門屬「行」門,證嚴上人屢次開示皆鼓勵我們:「做,就對了!」說實在的,剛開始做慈濟時心中仍不免懷疑:要如何做才「真對」呢?
就在我第一次參加智障院訪視,看到那些智障兒不由自主地躺在那,必須靠著別人的護理,才能苟延殘喘地活著,我才真正體悟到人生苦短,健全人身已不易,聽聞佛法更是難,願解如來真實義,豈不是難上加難嗎?也才終於瞭解「做,就對了!」的真實意義。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臨在人世間,他告訴我們一件我們從來不知道的事實----那就是我們也能覺悟,可以像他一樣見到宇宙的真相;而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淨化自己的心,就能見到宇宙的真相,也就不再迷惑了。
可惜的是,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佛法因為被複雜化、形式化,甚至神化而式微。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許下了「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三個願望,即直接稟承佛陀的教化----「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
慈濟三十多年來從不更移的信念,就是致力於啟發人心的大愛。因為救世利益眾生,要從心救起,救不好人的心,就絕對無法救世。佛教的傳承即建立在菩薩的精神上,所以佛陀教導眾生都來當菩薩。
想到菩薩,又使我回憶初入佛門時的困惑:我想像的菩薩是泥塑、木雕、石刻、彩繪,高高在上讓人們膜拜、求平安、祈福報。事實上,菩薩的精神是「我將身心奉塵剎,以此而為報四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亦即慈濟人常常說的----大愛與感恩。
證嚴上人為匡正迷信、恢復佛陀的教化,替菩薩重新定義----會吃飯、會穿衣、會走路、會救人的人;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學佛,就是要先學菩薩的精神,當下承擔,自己就是菩薩;而菩薩的責任要先淨化自己的心,逐次影響周遭的人,啟發人們心中的大愛。這就是慈濟的「人間菩薩道」。
慈濟世界是一個大團體,做慈濟最重要的,要能真情投入、和樂相處;真情投入才能淨化人心,和樂相處才能凝聚力量。若聽人說:「慈濟人不應該是這樣子」時,我們就要警惕,反省自己的菩薩形象有沒有顧好(戒);反過來說,如果真情相待,別人一定有所感受(定),也就會以真情回報;淨因薰習,自然得輕安自在(慧)。
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佛陀給菩薩的標準。眾生由於心中裝滿千差萬別的相,故有生滅輪迴;因此,做菩薩心中要清淨,因為有相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煩惱、不清淨。
做菩薩也要「為善競爭」,即時把握因緣精進不息,而非爭名奪利。如果做慈濟還要爭什麼「職務或頭銜」才要做,或者不照「我」的標準就不做;這種「著相布施」,就不能稱之為「慈濟菩薩」了。
「菩薩心」是清淨的;「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菩薩心心念念不忘幫助眾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服務。雖然勤奮刻苦地為他人工作,沒有任何回報,但仍心存感恩(無所求地付出),所以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修而無修,無修而修」,內心永遠是清淨光明。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離開世間,就是以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修成清淨圓滿的菩薩行。
上人曾經表示:「創造慈濟,為的是讓大家由善門入佛門。我很用心地將修行路化深為淺,鋪成一條很平坦的路,讓大家走得安穩、實在,不會有危險;只要將腳抬高、跨過門檻,就可走上這條康莊大道。慈濟所做的是很實在的事,大家所走的路就是佛經所說的道理。其實,經上所說,莫非都在教導大家度人、救人;而慈濟人做的正是救人、度人之事。」
眾生心有生滅,生滅的心看不見真相,因此往往迷惑於人、事、物,而生起貪瞋癡等煩惱,使世間紛擾不息。我們有幸獲得人身、見聞佛法、巧遇明師,並深具善根、福德、因緣,進入慈濟世界當思來之不易,更應勇猛精進。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應抱持「菩薩遊戲人間」的應世態度,凡事不計較,以心轉境。只要大家都自願當上人的「用心弟子」,不但自己成就,上人也自然「放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